超人气与真实力——刊于2024年7月6日《今晚报》

标签:
一隅斋随笔 |
分类: 杂谈随笔 |
超人气与真实力
互联网的普及,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应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便捷,也使名目繁多的网络评奖、竞赛应运而生,为渴望功成名就者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网络评奖、竞赛无非两种形式,一是组委会通过专家组筛选出若干名入围者,发布于网络交由公众参与评奖;二是从一开始就在公众号发布(多数为一些文学、书画类竞赛),直接交由网民投票。后者的弊端是参赛作品一经在公众号发布,参赛者便在微信、QQ朋友圈广为“转发”,请熟悉或不熟悉的人为自己的作品点赞、打赏,相当于竞选拉票聚集人气。有的参赛者平时与外界交往甚少,不擅于通过拉关系为自己助势;有的参赛者亲友众多,有的属于超大微信群(比如学校师生群)中的活跃者,呼朋唤友为自己点赞而获得爆棚人气。甚而至于,有的参赛者不遗余力地发动亲戚、朋友转发,求助朋友的朋友亲戚的亲戚为其点赞,如此得来的超人气,能说明是真正的实力吗?显然不能!
众所周知,微信朋友圈的点赞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游戏”的成分,并不是人们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客观公正的评判,超人气的水分之大可想而知。相反,看似人气平平的作品,说不定是遗珠之作。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追名逐利,如果合情合理合法,未尚不可。参加比赛,如果在严格的大赛规则下进行,由组委会专家评审组盲评,以得分高低决出名次,相对而言显得公开公平公正,也最能体现参赛者的实力。其实,真要交给公众评奖也并非不可以,诸如曾经风靡一时的读者评奖、影迷评奖,尚能体现民众的欣赏水平和评判标准,相对能够体现公正公允。
网络大赛(评奖)很大程度上不是参评者真正实力的比拼,而是人际关系和交际能力的较量,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对于参赛者来说,“癞痢头的儿子自家的好”,总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满怀获奖的期望,放弃机会必然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
仅此而已,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