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弘扬教育家精神,促进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2014-12-23 22:35:35)
标签:

教育创新

教育改革

地方教育制度

小升初

分类: 教育时评
按:12月21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举行了“第四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颁奖典礼,北京市教委等20多个案例获奖。本文是我在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弘扬教育家精神,促进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获奖的镇江市、成都市、顺德区教育局长与颁奖嘉宾合影。左一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党委书记黄百练,右一为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教育局长:大家好!

非常高兴,我们迎来了第四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的评选。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的新的背景下,我们比过去更迫切地呼唤教育家,因为面对人民群众要求好的教育的压力,以及面对学习化社会的挑战,有很多重大的教育问题需要破解。通过今年的评选,又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案例和优秀的教育家。这种成批量的地方教育创新案例的出现,回答了我们的一个困惑:教育究竟能改变吗?在我们整体还不尽如人意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中,总是有一些地方能够因地制宜、创造性解决各种教育面临的难题,每一个实际的教育改革都是由教育家推动的,源自难能可贵的教育家精神,我们的每一次评奖都是对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的弘扬。

这种教育家精神怎么来表达呢?最简单的说,就是爱教育、懂教育,致力于改变教育。这既需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又需要有领导力和行动力。在今年这么多优秀案例中,北京市小升初的改革是最为突出的一例。持续了十来年的小升初择校热,是北京市义务教育久治不愈的痼疾,老百姓最不满意的教育问题。由于这一乱像屡禁不止,很多人对于能否改变内心是比较悲观的。但是,这一问题在今年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北京市教委的领导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锐意改革,攻坚克难。

首先,这需要的是政治勇气。过去很多人都绕着问题走,知难而退。新的领导敢于担当,勇于改革,按照《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的政策规范教育秩序。其实,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就是今天最重要的改革!有这样一位有担当、敢啃硬骨头的领导人,是成功的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第二是有行政能力。市教委下了15条禁令,降低特长生比例,取消共建生、条子生、缴费生、坑班点招等等,基本关闭各种不规范的择校渠道,做到令行禁止,构建两个电子平台严控跨区择校,用一年的时间一举扭转了小升初择校乱像,把那么多年形成的利益链、这么一个利益巨大的灰色产业端掉,是非常了不起、难能可贵的。

第三是有教育智慧。政治勇气,行政能力再加上加教育智慧,利用政策工具、技术手段和北京市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手段扩大教育资源,疏堵结合,化解积重难返的各种突出问题。这在教育系统内外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比如将薄弱的二龙路中学与一街之隔“高大上”的北师大实验中学合并,有人认为这是不懂教育,领导说:“我反问一句,是不是都是国有资产?”可见改革者是懂教育、而且具有教育智慧的。我非常尊重第一线的改革者,因为我们写文章是比较容易的,而要真正改变一个地区的教育现状,那是谈何容易!什么叫教育家?什么叫教育家精神?北京市教育负责人的作为就是最好的诠释。

第二个问题,谈谈教育改革面临的新的任务。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在教育领域,就是要实现教育治理的现代化。从管理到治理,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要建立多元利益主体下新的教育治理结构。政府转型的任务,就是要重新认识、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转变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政府不是包揽包办,而是进行宏观管理,由举办者向管理者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集中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举办教育。实行管办评分离、通过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第三方评价,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第二是如何处理政校关系,简政放权最终是为了向学校放权。各地简政放权的案例已经给了我们很生动的启示,说明在这个方向上可以改革的,而且是可以大有可为的。本届创新奖评选,突出了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出现了一批在教育治理上有突破的改革案例,是一个亮点。镇江市、成都市、顺德区的改革,基本概念都是有具有普适性的。一是简政,精简办文办会,大幅度地减少、取消那些不必要的检查评估,使校长能够安心教学,关注教师、关注学生,而不是没完没了地应付检查。二是权力下放,如顺德区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大部制改革中,将学校管理权下放到镇街一级。更重要的是向学校赋权,镇江市通过制度创新,试点校长自由组阁,由教育局办学转变为教育家办学。三是学校管理体制的创新,如同温州市翔宇中学实行的公办民助、委托管理的案例。很多地方都在探索新的学校管理模式,不是简单的公办或者民办,而是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探索一种更加灵活、更有活力学校管理体制。北京市小升初改革中,也包含了改变治理方式、制度创新的内容,如大量采取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的方式与高校、文化艺术机构、社会团体合作,引进教育服务;组成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管办评分离”的学校,给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当然,总体而言,这一改革刚刚起步,案例还是太少。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探索。

我很希望各地能够推进这样的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可以借鉴美国的“特许学校”,香港的“直资学校”,英国的“自由学校”的模式,学校所有权不变,还是公办学校,政府通过契约的方式委托一个教育家集团来接办、管理这所学校,有什么教育理念、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局签合同,到时候教育局进行评估验收,合格的继续办,不合格的收回。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公办学校千校一面、缺乏活力和特色的弊端。

      第三,展望一下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这些天参加了几个教育论坛,前两天是财新的高峰论坛,讨论面向“十三五”的教育,什么是中国教育的“新常态”?我自己做了一个评价。教育新常态的第一个特点,是进入“后普及教育阶段”。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实现了,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5%了,2020年将达到40%,这就意味着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了。这个时候,我们的教育理念、管理体制都应该是有所不同的。第二个特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出现了两类新的教育边缘化群体,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生活在城市的“流动儿童”和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数量十分庞大,问题很特殊,是过去没有遇到过的,需要建立以教育公平为导向的整体性的制度安排、资源配置。这些问题虽然有一些探索,但仍然需要制度性的破解。第三个特点,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学习化社会的来临。网络教育、新的技术手段、教育平台和学习方式,使传统的教育模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各种非学校化的、社会化的、个性化的、自下而上的教育探索和创新正在大量涌现。面对这一现实,我们的教育理念如何跟上、教育管理怎么面对?是用简单的方式打压,还是采取更有弹性、灵活性和包容性的管理?可以看到,这些正在出现的小微教育机构,如同经济领域的小微企业那样,将成为吸纳创业和就业、开展教育创新的重要的生长点。我们需要进一步开放教育,扩大制度供给,释放改革红利,使各种非传统形态的民间的教育创新、教育实验能够生长发展。

我想说的是,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面对的,教育改革在路上!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接更多的教育家和教育创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