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需要“底部攻坚”
标签:
农村教育教育公平小规模学校底部攻坚 |
分类: 教育时评 |
在我国近十年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教育发生了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主要可归纳为三个“大”:一是学龄人口大幅度减少,以小学人数计,十年来减少了1/4,而且这是个长期趋势。二是大规模人口流动,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2.2亿,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正在为城、乡和流动人口的“三元结构”所取代,这也是一个长期趋势。三是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撤并,持续十年的“撤点并校”、“学校进城”,导致许多农村出现新的“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的问题,出现新的流失辍学。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新的教育边缘化群体,这就是为数1800万之多的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俗称“流动儿童”。无法随父母进城、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则多达6000多万。流动儿童的教育权利、留守儿童的教育品质仍有待制度性的解决,成为当前最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
在农村出现了三类特别值得关注的学校。一是城镇地带的大班额、大规模学校,由于大量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出现“城满、乡弱、村空”的局面,城镇学校人满为患,教育品质堪忧。二是在中西部地区大量兴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它集中了最多的留守儿童。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和教师编制,不少学校条件简陋,农村儿童的生活、饮食、健康、安全、情感等存在许多问题。权威部门的监测显示,农村寄宿制学生的身高、体重和学业水平明显低于走读的学生。三是农村的小规模学校。在“撤点并校”政策被国务院叫停之后,全国农村仍有21.1万个农村小学、6.7万个教学点,提供着无法进城上学的农村后20%的弱势人群子女的教育。这三类学校的问题各不相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也很不一样。
所谓教育公平,最浅显的概念,就是优先改善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者的生存状态。因此,当前的农村教育,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这个被主流社会所忽视、“看不见”的“底层”:为数众多的无法为自己代言的农村留守儿童,沉淀在农村最偏远的角落的薄弱的村小和教学点。农村教育需要“底部攻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