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讨论教育

(2011-01-11 00:16:29)
标签:

亚里士多德

教育哲学

公共教育

文化变异

教育

分类: 教育时评

     1月7、8日,在复旦大学参加由复旦哲学学院举办的“哲学在教育和教育研究中的角色”国际学术研讨会。吴晓明院长的致辞说的很好:从对哲学教育的关注转为关注教育哲学,哲学作为“思想的事业”,只有面向现实时才是崇高的。

     对我而言,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经验。在我参加的那么多教育研讨中,柏拉图和孔子永远是缺席的,主导的是行政化和经济学话语,围绕着规划、战略、结构、速度、效益、质量、成本、经费、贷款和负债、产权、上市等等。这里的话题则与我们大异其趣。教育哲学权威、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范伯格的论文是“重思公共教育的作用”(他是反对教育私有化和特许学校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阿伦教授的题目是“民主教育的三个原则”,论证极为精密繁复,而且言必称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从古希腊出发辨析什么是教育的善、公众的概念、公共教育的价值、教育的正当性的证明、幸福主义的(eudaimonistic)教育等等。

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讨论教育
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讨论教育

 

   我发言的主题是中国教育的文化变异或“生态危机”。简而言之,农村大规模的“学校进城”和城市择校竞争造成的学生长距离的流动上学,颠覆了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就近入学”的基本价值。至少占农村学生三成以上的留守儿童,亲子分离,家庭教育荡然无存,而城市家庭的教育则为应试教育所绑架,家长沦为“帮凶”,颠覆了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许多地方出现巨型中小学,出现大班额、超大班额、100人以上的特大班额,则颠覆了传统的师生关系;自然,也包括那些没有教师的“大学城”。象这些涉及教育基本价值、规律的“原问题”,是非昭然,无须到亚里士多德那里搬救兵、找答案,却几乎是得不到关注的。没有比这一事实更真切地说明我们的教育已经远离人文主义的理想,变成麦当劳、富士康那样的教育工厂。在这个充溢着人文主义温度的会场,这种感受格外强烈。

 

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讨论教育
 冬日的复旦校园,法国梧桐极具个性的身姿,比“双子星座”动人得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韩云的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