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
应鹿永建兄之约,为他写的《》写一点评。
虽然对2008年的山东素质教育风暴久有耳闻,也获得了我们的“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但看了这些来自第一线的高中生和老师的肺腑之言,仍令人感动不已,说是“水深火热”并不为过。例如,一高中生说:“我从1997年上学以来,便开始“骂”教育,“骂”了11.5年,终于在最后的几个月里看到了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我在这场战争中,即使享受不到太多新政策的曙光,但能在即将离开战场的时候听到胜利的号角,已觉足矣。”
我的点评也是肺腑之言:
看到那些署名“手舞足蹈”、“就像做梦一样”的学生来信,自称“像被解放了的奴隶”一样欢欣鼓舞,我感到的首先不是欣慰,而是辛酸。看一看高中生这样的生活:自从来到高中,我们从来没有上过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从来没有早上6点50才到教室,一般是5点30就到了;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四周休息一天……一位无暇照顾子女、老人的高中老师写道:“人家是朝九晚五,我们是朝五晚十。说到这些,我泪流满面!”看到这里,我也不禁泪流满面。
“应试教育”必须改变。对这样的教育视若无睹,以麻木的心维系这一不合理的现实,甚至推波助澜,这不是一般的缺德,而是天理难容。再说重一些,是对国家民族、对青年学生的犯罪!然而,这却是我们今天普遍的教育现实!正如温总理所说,解决许多教育问题,需要的不仅是财力,而且是心力。教育来自爱。没有对学生、老师的爱,没有教育理想,没有对好的教育的追求,我们就只能助纣为虐,沦为“应试教育”的帮闲和帮凶。
“应试教育”不得人心。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来讲,最大的阻力和障碍来自“教育政绩观”。正如鹿记者所言,“应试教育”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国人被亲手所造的巨怪吓住了”。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心魔”,是可以被认识和破解的。这一认识非常重要,因为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认为“应试教育”是“没治”的绝症。其实,人口政策、文化传统、就业竞争、高考制度等,只是影响基础教育的一种背景,一种长期存在的“长波”;教育现状的急剧恶化,主要是近些年的事,可以找到确定的制度性原因,因而,是可以治理和改善的。
在应试教育猖狂肆虐之际,山东省教育厅力挽狂澜,逆流而上,在齐鲁大地奏响了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作为一个罕见的标本,它展示的首先是山东省教育厅的大爱,真正为山东的父老乡亲、老师学生解忧除害。它展示的是一个责任政府依法治教、改善教育民生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敢作敢为的道德勇气和浩然正气。而且,它展示了骄人的战绩,说明“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只要政府有作为,“应试教育”是可以改变的!
“在素质教育的路上,省厅的背后是像海一样支持的声音!”愿山东的风暴海啸激起全中国的共鸣,拨乱反正,击浊扬清,还基础教育一片蓝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