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承认扩招有点急”又何妨

(2008-10-20 23:21:00)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时评

     最近,关于教育部对当年高校扩招是否太急促的表态,酿成了一起新闻事件。我和大多数读者一样,由于没有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无法判断当时发言者究竟是如何表达的;但仅从“有关媒体”报道的内容看,我认为是实事求是、合乎情理的。事实上,我和很多人一样,甚至感到一种欣慰,因为教育主管部门也表现出了体恤民意的姿态、谦和自省的态度,也能够有与公众相同的认识,这正是谋划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和改革所必须具备的。但随后教育部义正词严的表态,则粉碎了这种良好的期盼,表明什么也没有改变。不谈高校扩招的利弊得失,仅从公共形象、公关能力而言,教育部也十分需要向其它部委学习。
     现在来谈谈事实本身。不错,“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正确决策。迄今为止,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是赞同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决策的,9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加了教育机会,满足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高等学校需要扩招,这没有问题;所有的问题和争议仅在于高等学校应当如何扩招。“是否应当扩招”和“应当如何扩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后者主要是执行层面的问题。
     从统计上看,1998年招生增幅为8.3%,1999年、2000年和2001年扩招前三年的招生增幅分别达到47.4%、31.45%和21.61%,从8.3%一跃而至47.4%,难道还不够急吗?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565.92万人,是1998年的5.2倍。这样的速度,是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是不是有点过高了呢?事实上,2000年国家制定的十五期间教育发展规划,规定的是2010年达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这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下限,结果我们提前了8年,2002年就实现了。究竟是国家的十五规划不切实际,还是我们的发展过于着急?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2006年5月,国务院办公会将当年高校招生计划的增幅定为5%。2007年、2008年继续维持这一增幅,这意味着把高等教育纳为宏观调控的对象,严控外延式的规模扩张,而使它转到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同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任务的规定,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从而为高校扩招后教育质量是否下滑的争论划上了句号。
     1999年以来高等学校扩招的发展成就是巨大的,没有人否定也不可否定。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比表扬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认识和诊断问题,提出改进的思路。从这一角度,当年的高校扩招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反思和总结。例如,由于地方高等教育投入不可能如此大规模地增加,致使许多地方高校财政性生均教育经费降低为扩招前的1/3左右,影响了培养质量。大量将专科、中专学校升格,以扩张四年制本科教育为主和研究生同步扩张的办法,加剧了高校定位和培养目标的雷同。通过片面追求中小学教师的高学历,大面积取消了以培养农村小学教师为主的中等师范教育,导致农村小学教师的短缺,等等。
     2007年,当年高校扩招的“始作俑者”、著名经济学家汤敏谈到当时他的建议至少有4个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一是扩招规模,他建议是3年扩招一倍,结果是6年扩招超过5倍;二是关于助学政策,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制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造成严重的贫困大学生问题;三是在高校扩招的同时,教育改革没有跟上,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内容和方法陈旧等问题并未改变,造成高校毕业学子非社会所需人才,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问题;第四,关于扩招的模式,他主张好学校多扩,差学校少扩,但结果却并非如此。 这些意见都是理性的和重要的。

                                                                                  2008-10-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