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东平
杨东平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364
  • 关注人气:8,4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归生活世界的作文

(2007-06-03 00:26:57)
分类: 教育时评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语文教育就成为改革的对象,争议纷纭,长热不衰。当时我也参与过这场讨论,汇入《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一书。令人欣喜的是,语文教育的改革并没有止于纷争,而是实实在在地进入了实践和操作的层面。不仅有国家的新课程改革,也有民间的教育改革,如朱永新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明确地把改革阅读和写作作为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包括传统文化教育、少儿读经之类,也在不同方向上改变着语文学习的现状。在各种努力中,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生活作文”显现了它的魅力和活力,由初期少数人的提倡而渐成波澜壮阔之势,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
    “生活作文”来自生活中这一现实的教育问题。我们经常遇到一些经过高考、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他们或许能写一些小资的文字或情书,但在写研究报告、工作总结、申请或收据时却力不从心,在交流、表达上捉襟见肘,更不用说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了。事实上,他们的母语学习是不合格的。它揭示了多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一个误区:面向小众的写作,把写作当成了目的,把写作当成了“创作”。这是“装饰先于实用”的一个典型。而面向大多数人的写作,最重要的还是实用的日常文体,如梁启超所言“中学学生以会作应用之文为最要”,那种“美术性含得格外多”的“情感之文”,不必人人皆学。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功能,重要的不是培养多少作家,而是“把普通民众的写作水平提高到可以胜任一项工作的程度。”当然,“生活作文”并不意味着写作仅停留在“生活的实用性”上。它所要反对的是为写作而写作、为考试而写作、为竞赛而写作、依据范文而写作、为创作而写作等种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训练,它导致了学生文化能力的萎缩和精神世界的贫瘠,导致了多数学生写作的失败。
    要对“生活作文”做理论总结,可能现在还为时过早,对它的定义和规范人们仍在探索、追寻之中。但它的基本取向和价值是大致清晰的,即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学写作文,写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形成,在作文中学会做人。它意味着重建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构建起写作与生活、与学生成长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学习通过写作”、“生活通过写作”的康庄大道。
    类似地,中小学“生活德育”实践的宗旨也是如此。德育范式的转换,意味着改变学校德育工作远离生活,充斥着“口头德育”、“说教德育”的不合理状况,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在生活中进行德育,发挥生活的道德价值和德育的生活价值,从而使学生从“失去自我”的“伦理学者”,转为过“有道德的生活”,成为“有道德的人”。
    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就是重构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建立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学科为本、以考试为本、以分数为本——的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活作文、生活德育的实践,显示我国教育哲学的基础正在发生静悄悄的、具有实质性的转变——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生活本位的转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正是建立在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教育哲学之上的。这也正是80年前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的真谛。陶行知将生活教育定义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的反面就是升学教育、应试教育,其基本特征就是“与民众生活无关”。它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改变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书本与实践相脱离,促进教育和生活、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即民主的教育、有用的教育、活的教育、创造的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至今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一种能够指导现实并且面向未来的教育哲学。
    嘉兴市教育研究院的朱建人先生力倡“生活作文”十余年,鲜明地提问“是写作需要生活,还是生活需要写作”,并开始体验收获的喜悦。值此嘉兴市众多教师的“生活作文”教学研究成果出版之际,谨作此短文以示祝贺,并祝“生活作文”在生活中继续前行,生长活跃、生动活泼。

                                                         2007-4-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