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评课议课会议记录

(2016-10-12 09:05:47)
标签:

转载

曲阜市书院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数学组

评课议课会议记录

时间:2014年6月3日

地点:校会议室

人员:全组成员

评课议课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主持人:毕启东

记录人:毕启东

研修组长毕启东:本次会议主要有三个环节,一是宫丽娟老师对所执教课题的说课;二是全组成员通过观课,分别对本节课提出建议和意见;三是会议小结以及对下一阶段研修做出要求。

一、宫老师说课

详见宫老师说课稿。

二、评课议课

孔莉老师:听完这节课感受很深,这节课的完成还是很成功的,这节课上的很实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又促使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积极交流,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锻炼、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全面发展。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老师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用商场里商品的价格,让学生感悟小数。

孔霞老师:听了宫老师执教的《认识小数》一课,我觉得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教学中正确把握教学起点,及时抓住生成资源。分析教材编排,结合第一个教学目标“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以及很多学生在生活中看见过小数,特别是表示价格的小数,但是对小数的认识又是很表面的。纵观这两个方面,在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就直接让学生写一个自己看见过或是心目中所认为的小数,然后让学生逐一说说每个“小数”是在哪里看见的,表示的是什么。

丰莉老师:本节课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逛超市,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承载着小数,现实中孕育着小数,接着通过多媒体,并配以声音和学生喜爱的动画,化动为静,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程重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理念。让学生凭生活经验读小数,不仅树立了同学们的信心,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宋娟老师: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本节课通过鼓励学生读小数和填空式的启发式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本次课中发挥了积极的迁移作用,激活了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生的正迁移,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米和分米,厘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板书和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总结-深化理解”这一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习,提高了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的能力。

常凤英老师:让学生讨论1厘米用分数及小数的表示方法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分之一米等于0.1米,那么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呢?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正迁移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当学生说出可以用0.01米表示时,老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追问为什么呢?通过这一追问,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进一步地使学生理解了两位小数。之后,老师又设计了一个开放题:(      )厘米=几分之几米=(         )米,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切实了解到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实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的,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含义这一核心知识。

孔冰晶老师:本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习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整节课中,对于难点知识,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张文娥老师:宫老师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优点:

     1、教师个人素质高,基本功扎实。教师思路清晰,语言简炼,准确,评价及时,具有激励性,面带微笑,非常具有亲和力。

2、层次清楚,重点难点突出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小数的意义,它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任老师主要借助了米尺,让学生用手指一指,说一说完整的一句话,比如:1分米=110米写成小数0.1米。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认识一位和两位小数.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认识小数基础,理解小数和分数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在上册,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在这里通过1分米是110米也就是0.1米,1厘米是1100米也就是0.01米。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小数的意义。

4、化难为简,学生便于理解。

   比如在总结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时,其实这里也是本课理解小数意义的关键,在这里当时,宫老师是这样问的: “你发现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这样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学生回答效果很好。

韦良超老师:从知识点看,这节课有以下一些:对小数的描述,小数点,小数的读法,小数与分数的关系(用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和百分之几),小数不同数位所表示的意义等。对这些知识点的教学,教师都是先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在学生得出初步结论的基础上再进行概括总结。从对知识点的教学过程来看,这节课是非常到位的。

此外,这节课的引入还体现了数学学习要与学生经验相结合的理念。新课的引入,大部分教师都善于从复习旧知开始,从知识的逻辑体系来看,这节课要复习的有整数的读法,米与分米、厘米间的进率以及分数等知识。而宫老师却从让学生说出商品的价格来引入,这就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三年级的学生,都有在商店购物的经验,能根据标签上的数说出商品是几元几角几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接触到的、体验到的,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宝贵资源,并深刻影响着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水平。这节课之所以成功,跟这样引入是分不开的。

王瑞华老师:听了宫老师《认识小数》这节课,首先我们来对比分析一下教材:老教材中的这节课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介绍及小数意义的介绍,而新教材中却把读法和写法给 “模糊”教学了,难度降低了许多,只要求学生能口头会读,也没特别地指导写法,还要求小数的意义不能脱离现实背景(主要以价格和长度单位)抽象地去学小 数。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差不多按照教学书中的过程来进行教学,注重扎实,有效。

 课堂上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找生活中的小数(课外资料)、小数在价格表示中的含义,这几个环节,学生学得还比较扎实。但在教学长度单位中的小数含义时,设计比较牵强,学生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也不够透彻,以至于在找一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及后来的两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时,学生虽能讲出,但应该指出是这样规定的,是否可以这样设计:把元角分和长度融合在一起,在价格中就安排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教学,然后针对发现的规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长度单位中可以这样或者为什么应该这样?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其利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帮助解释,到达认识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 两位小数表示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针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安排了相对应的练习,宫老师让学生说出分数再说出小数,说出小数再说出分数,如果这个练习做过后,我想对本节课难的突出,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把整分米、整厘米的数先写成分数,在写成小数。然后让孩子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怎样的分数可写成两位小数,通过表格的对比,孩子们马上就能回答出来。我觉得应该让孩子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写成两位小数。

其实我也上过这节课,怎样准确把握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处理好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分数的关系,是一个教学难点。

随立义老师: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建立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人民币常用长度单位的基础上的,而且是以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等常用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宫老师在钻教材、定教法的同时,善于用“心”去读“懂”学生。宫老师对本内容的教学,其教学起点把握准确,不是按部就班地先学小数的意义再学读写,最后练习,而是先从学生有一定基础的读写开始,再重点突破小数的意义。在理解小数意义时,借助于分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感悟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

孔庆磊老师: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小数,比较抽象的,宫老师通过介绍超市里的常见物品价格显示的数字,引入小数,非常贴切。对于这节课感触颇多,现谈谈自己几点看法:

1、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学生,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宫老师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用商场里商品的价格,让学生感悟小数。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应用,又把学到的新知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好学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去体验和探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3、重视知识延伸

数学知识百变莫测,不能只站在一个角度去思考。如果光从价格数字上说明小数的含义,只会让学生以为小数只能表示价格,殷老师准确的引导学生从长度当中寻找小数,从把1米分十等份,引导学生把每段表示成分数,再利用新知试着表示成小数,引入了小数在长度当中的应用。

孔宏老师:《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这部分内容是通过借助“元、米”为单位的小数作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小数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对第一次接触小数的学生,相对来讲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和学习的负担。但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读写小数也相对简单,因此宫老师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用米表示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为了能降低难度, 宫老师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心理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

毕启东老师:宫老师在以下几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借助学生熟悉的商场价格标签,感悟小数的含义,体会数学回归生活,让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生活的气息。再通过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 材,导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2.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促进有效教学

整节课内容比较多,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学生较难理解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几厘米的含义环节中,宫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熟悉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来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及时抓住生成资源,发现用米表示的小数的含义,从而达到学生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目的。整个教学中有以下的不足:

加强小数的认读,促进有效教学在完成了学生对小数的基本认读过后,由于学生是初步接触小数,部分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认读易犯错误,因此在此环节结束后,还应结合课本教学插图加强学生对小数的认读,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加深理解,为完成后面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化写打下基础。引入数轴,可以在数轴上方便表示小数。使学生明白小数还可以在多方面的领域起着重要作用,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多样性。

宫丽娟老师:感谢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意见,我一定认真吸取,在各位老师建议的基础上修改好第三稿教案。

三、小结及要求

研修组长毕启东老师:老师们对宫老师执教的《认识小数》一课做了认真的听评课,希望宫老师在此基础上,汲取全组老师的智慧,精心设计备课,及早提交第三稿教案。也希望各位老师在百忙中把我们组磨课的最后两个环节做好,以这次听评课为契机把我们数学组的磨课推向新的高潮。谢谢!

 

0

前一篇:2016年10月12日
后一篇:2016年10月12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