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好习题课(理念、目标、内容(选题)、教法)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说课评课 |
(一)备教师
错例1:http://edu6.teacher.com.cn/tkc1079a/kcjj/ch1/ztjz/images/image007.gif
http://edu6.teacher.com.cn/tkc1079a/kcjj/ch1/ztjz/images/image011.gif
|
错误现象 |
分析原因 |
措施 |
学生 |
符号错误 |
马虎 |
这次重做一遍; 许诺下次仔细检查 |
教师 |
符号错误 |
运算步骤不当 |
先确定符号,然后转化成学生在已经学会的知识解决 |
解法对比:http://edu6.teacher.com.cn/tkc1079a/kcjj/ch1/ztjz/images/image012.gif
(二)确定教学目标
举例:总复习之专题习题课----求代数式的值。
我们来看几道近年的中考题和模拟试题:
(2008北京)已知x-3y=0, 求http://edu6.teacher.com.cn/tkc1079a/kcjj/ch1/ztjz/images/image017.gif的值。
(2009北京)已知http://edu6.teacher.com.cn/tkc1079a/kcjj/ch1/ztjz/images/image019.gif的值。
(2010铜仁)已知http://edu6.teacher.com.cn/tkc1079a/kcjj/ch1/ztjz/images/image021.gif的值。
(2010模拟)已知http://edu6.teacher.com.cn/tkc1079a/kcjj/ch1/ztjz/images/image023.gif的值。
如此,依据《考试说明》、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加深和扩展是有依据的,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精心选择题目
举例:初三的教学内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新课之后发现学生面对切线的证明还是觉得比较困难。于是我设计了一节习题课——圆的切线的证明。
下面我就这节课具体谈一下习题课的备课问题。
首先是确定教学目标。圆的切线的证明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除了阅读研究《新课标》我还认真学习了《2010年中考数学学科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对圆的切线的相关要求是一下几点,其中与本节课相关的是:B级要求“能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接着我分析了学生情况,对于圆的切线证明的两种主要方法:(1)已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利用d与r的关系进行判定(学生掌握较好);(2)已知半径(联结半径),需要证明垂直关系进而应用定理进行判定(学生不能灵活运用)。 究其原因,主要是证明垂直关系时遇到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识基础,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教学目标】
1.能灵活运用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解决相关的证明和计算;
2.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解题的方法并逐步建立面对中考的自信心;
3.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切线的判定和性质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接着便是例、习题的配备。
课本例、习题均是经过专家多次筛选后的精品,教材丰富的内涵,是编拟中考试题的源泉。有的试题直接取自教材;有的试题是教材例题、习题的改变、延伸和拓展;有的试题是教材的几个题目、几种方法的组合。课本习题蕴含着无穷的魅力。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题目的配备中,要优先考虑课本中例题与习题,或进行适当改编,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的习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经过大量的做题,发现课本(《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8册)中的一道习题与近年的中考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我决定将其选择为例题,然后根据其特点配备了3类题目。我们先一起看一下课本的的习题:
(是这样的一道题)
课本第18册《圆下》 P13。 B组 第4题
如图,在Rt△ABC中,∠C=90°,AD是∠BAC的平分线。以AB上一点O为圆心,AD为弦作⊙O。
(1)求证:BC为⊙O的切线;
(2)若AC= 3,tan B=http://edu6.teacher.com.cn/tkc1079a/kcjj/ch1/ztjz/images/image025.gif,求⊙O的半径。
这道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一方面证明圆的切线是某些学生的弱项,另一方面本题中的圆是未知的,需要学生作出。于是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以AB上一点O为圆心,AD为弦作⊙O”先要作出圆O。作AD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O,然后以点O为圆心,OA的长为半径作圆得到满足题意的圆O。如何证明BC为⊙O的切线呢?学生容易想到联结OD,只需证明OD⊥BC。 垂直关系的证明是解决圆的切线的证明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我们知道,结合题目中已知条件“∠C=90°”,可以将问题接着转化为证明“∠3+∠ADC=90°” 或者“OD∥AC” 。学生对于证明两角互余相对来说容易想到,由学生口述思路,然后全班总结得出证明垂直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证明“两角的互余关系”。然后请学生独立练习,本题是巩固刚才的方法。 课本的这道习题还有另外的证明方法,就是“OD∥AC”。 学生不易想到,于是我引导他们一起回顾初二的一道习题:
课本第15册《等腰三角形》 P110。A组 第4题http://edu6.teacher.com.cn/tkc1079a/kcjj/ch1/ztjz/images/image026.gif
已知:如图,在△ABC中,∠1=∠2,DE∥BA。
求证:△ADE为等腰三角形。
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会比较顺利。
变式1:已知:如图,在△ABC中,∠1=∠2,AE=DE。
求证: DE∥BA。
变式2:已知:如图,在△ABC中,AE=DE,DE∥BA。
求证:∠1=∠2。
这个图形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学习中是常见的基本图形。学生对这个图形和结论都比较熟悉。在复习了基本图形后,学生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基本图形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或者从条件看有等腰三角形、有角平分线那么可能会出现平行线。如果这个图形与圆进行组合,那么等腰三角形可能会变成隐含条件,在圆中,两条半径就是等腰三角形的两腰。
前面已经对课本的一道习题进行了一题多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下面是这道题的不同变式(选用的是今年的中考题和模拟试题,以加强针对性,同时有助于学生建立迎考信心),通过多题一解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008年宣武二模试题)
如图,已知点O为Rt△ABC斜边AB上一点,以O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与BC相切于点D,与AB相交于点E,与AC相交于点F.试判断AD是否平分∠BAC.并说明理由.http://edu6.teacher.com.cn/tkc1079a/kcjj/ch1/ztjz/images/image027.jpg
本题与课本题目的区别是题设和结论互换了,证明难度不大。
2.(2009年丰台二模试题)
如图,△ABC中,AB=10,BC=8,AC=6,AD是
∠BAC的角平分线,以AB上一点O为圆心,AD为弦作⊙O.
(1)求证:BC是⊙O的切线http://edu6.teacher.com.cn/tkc1079a/kcjj/ch1/ztjz/images/image028.gif;
(2)求⊙O的半径.
3.(海淀二模)
如图AB是⊙O的直径,CB是⊙O的弦,D是http://edu6.teacher.com.cn/tkc1079a/kcjj/ch1/ztjz/images/image030.jpg
(1)求证:EF是⊙O的切线;
(2)若tanB=http://edu6.teacher.com.cn/tkc1079a/kcjj/ch1/ztjz/images/image031.gif,BE=6,求⊙O的半径.
分析:本题中由于“∠E=90°”,只需证明OD∥BE。 已知中的“D是http://edu6.teacher.com.cn/tkc1079a/kcjj/ch1/ztjz/images/image032.jpg的中点”可知弧AD等于弧CD,因此所对的圆周角∠1=∠2,再由半径相等推出∠1=∠3,所以∠3=∠2,故OD∥BE。 本题还有其他证明方法,上课时要给予正确的评价。
4. (东城二模)
如图,已知⊙O是△ABC的外接圆,AB是⊙O的直径,D是AB延长线的一点,AE⊥CD交DC的延长线于E,CF⊥AB于F,且CE=CF.http://edu6.teacher.com.cn/tkc1079a/kcjj/ch1/ztjz/images/image033.gif
(1)求证:DE是⊙O的切线;
(2)若AB=6,BD=3,求AE和BC的长.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AE⊥CD,CF⊥AB,且CE=CF”利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可得AC平分∠EAB。后面易证。
学生通过多题一解的变式练习已经能够解决此类型的问题,可能会信心大增,同时会觉得这么简单啊,图形都是一样的,那么就换点不一样的看看。如:
5.(2009年顺义二模)
已知:如图,ΔABC中,AC=BC,CD⊥AC交AB于点D,点O在BC上,⊙O经过B、D两点,且与BC交于点E.
http://edu6.teacher.com.cn/tkc1079a/kcjj/ch1/ztjz/images/image034.gif
(1)试判断CD与⊙O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
(2)若AC=16, http://edu6.teacher.com.cn/tkc1079a/kcjj/ch1/ztjz/images/image035.gif, 求⊙O的半径.
分析:在联结OD之后发现如果OD∥AC,那么OD⊥CD。 而OD∥AC通过角的关系容易得到。
再比如2010年海淀一模的第20题,虽然图形不同但是证明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
最后我安排了两道反馈检测题,分别是08和09年北京市的中考题。为什么选择这两道题呢?一方面是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中考题不可怕,是有方法可循的。08年的题是第一种方法(互余)的应用,09年的题是第二种方法(平行)的应用。
由此可见,教材上的例习题很重要,我们不应“丢了西瓜去捡芝麻”,忽视教材上的习题去搞大量的课外习题。 即使我们老师在题海中畅游,也是要有方向的,这个方向便是《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总结: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编制习题,可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使学生拓宽学习领域,也可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方法
习题课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要求,要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内容而定。 但是单一的传授式或者就题教题都会使使 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厌烦情绪,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因此,在习题课中,要让学生自练、自悟、自得,教师只是不失时机的点评才是上策。要让学生自悟出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自得出解题技能。要实现上述目标,要灵活选择师生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