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

(2012-04-17 14:13:01)
标签:

杂谈

分类: 空间与图形
求证;等腰三角形低边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

    

      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BC上任意点D,DE⊥AB,DF⊥AC,BH⊥AC

求证: DE+DF=BH

   分析:这是一道常见的几何证明问题,难度不大,但很经典,证明方法也很多。

证法一:连接AD,则

      △ABC的面积=AB*DE/2+AC*DF/2=(DE+DF)*AC/2

    而△ABC的面积=BH*AC/2

      所以:DE+DF=BH

    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

证法2:作DG⊥BH,垂足为G

    因为DG⊥BH,DF⊥AC,BH⊥AC

所以四边形DGHF是矩形

所以GH=DF

因为AB=AC

所以∠EBD=∠C

因为GD//AC

所以∠GDB=∠C

所以∠EBD=∠GDB

又因为BD=BD

所以△BDE≌△DBG(ASA)

所以DE=BG

所以DE+DF=BG+GH=BH

证法三:

提示:

过B作直线DF的垂线,垂足为M

运用全等三角形同样可证

另外运用面积方法和三角函数也能进行证明

 

如果D在BC或CB的延长线上,有下列结论:|DE-DF|=BH

 

 

解:

作BH⊥AC(即作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

1)

三者的关系是:DE+DF=BH

证法一:

连接AD

则△ABC的面积

=△ABD的面积+△ACD的面积

=AB*DE/2+AC*DF/2

因为AB=AC

所以AB*DE/2+AC*DF/2

=(DE+DF)*AC/2

而△ABC的面积=BH*AC/2

所以:DE+DF=BH

(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

证法二:

作DG⊥BH,垂足为G

因为DG⊥BH,DF⊥AC,BH⊥AC

所以四边形DGHF是矩形

所以GH=DF

因为AB=AC

所以∠EBD=∠C

因为GD//AC

所以∠GDB=∠C

所以∠EBD=∠GDB

又因为BD=BD

所以△BDE≌△DBG(ASA)

所以DE=BG

所以DE+DF=BG+GH=BH

证法三:

提示:

过B作直线DF的垂线,垂足为M

运用全等三角形同样可证

2)

如果D在BC或CB的延长线上,

有下列结论:|DE-DF|=BH

证明方法与上面的类同,下面将D在BC延长线的情形证明一下:

连接AD

则△ABC的面积

=△ABD的面积-△ACD的面积

=AB*DE/2-AC*DF/2

因为AB=AC

所以AB*DE/2-AC*DF/2

=(DE-DF)*AC/2

而△ABC的面积=BH*AC/2

所以:DE-DF=BH

(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差等于腰上的高)

如果D在CB的延长线上,则结论是:DF-DE=BH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1422281.html

 

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表达形式: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9896264.html

 

将此结论推广到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中任意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的和等于等边三角形的一条高。证明的方法与上面的方法类似。这是两条很有用的性质。

 

 

 

http://hiphotos.baidu.com/jswyc/pic/item/9d4bff010bb8470f728b65b4.jpg

如果点在三角形外部,结论形式有所不同,道理是一样的

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和点P,设点P到三角形ABC三边AB\AC\BC(或其延长线)的距离分别为h1、h2、h3,三角形ABC的高为h。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0982756.html

http://hiphotos.baidu.com/jswyc/pic/item/faaad6ddd0b9838ccc11661a.jpg

解答提示:
如图,过P作BC的平行线交AB、AC的延长线于G、H,作HQ⊥AG
先证明PD+PE=HQ(见:)
而HQ=AN,FP=MN
所以PD+PE-PF
=AN-PF
=AM+MN-PF
=AM
即h1+h2-h3=h

 

另外一个变式问题:

已知:如图,在△ABC中,∠C=90°,点D、P分别在边AC、AB上,且BD=AD,PE⊥BD,PF⊥AD,垂足分别为点E、F。
(1)当∠A=30°时,求证:PE+PF=BC
(2)当∠A≠30°(∠A<∠ABC)时,试问以上结论是否依然正确?如果正确,请加以证明: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腰长5厘米 底边长6厘米 p是底边任意一点 pd垂直于ab pe垂直于ac 垂足为d e pd+pe=
解:
作底边BC上的高AM,设腰上的高=h,连接PA
因为AB=AC=5,BC=6
所以BM=CM=3
所以根据勾股定理得AM=4
因为S△ABC=BC*AM/2=AB*h/2=12
所以h=24/5
因为S△ABC=S△ABP+S△ACP
=AB*PD/2+AC*PE/2
所以5*PD/2+5*PE/2=12
所以PD+PE=24/5

如图,点P是矩形ABCD的边AD上的一个动点,矩形的两天边长AB/BC分别为8和15,求点P到矩形的两条对角线AC和BD的距离之和。
解:

设AC、BD交于O,作AE⊥BD,PM⊥AC,PN⊥BD,连接OP
因为AB=8,BC=AD=15
所以根据勾股定理得BD=17
因为S△ABC=AB*AD/2=AE*BD/2
所以可得AE=120/17
因为四边形ABCD是矩形
所以OA=OD
因为S△OAD=S△OPA+S△OPD
=OA*PM/2+OD*PN/2
=(PM+PN)*OD/2
S△OAD=AE*OD/2
所以PM+PN=AE=120/17

与正方形知识结合的一个问题: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9194670.html

与梯形知识结合的一个问题: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520888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等腰三角形
后一篇:梯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