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借助语言,在瞬间中完成了自身

分类: 文论 |
智慧借助语言,在瞬间中完成了自身
王威廉
刚刚过去的2016年,我购买了太多的书,坦率说,很多书还没有拆封,但是,有一套书,对我个人而言,有着里程碑样的意义。
那就是三卷本的《加缪手记》。
这是一部由随感、笔记、灵感、独白构成的碎片之书。不过,仔细想来,称其为书都不知道是否成立,因为它完全不具备一本书所具备的条理性。那只是一行行的句子,零零散散,上一句和下一句之间完全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也不像诗集,在捕捉着精致的意象与语言。这些手记,只是一个作家躲在幕后的喃喃自语。
可我盼这套手记在中国出版,已经很久了。很多年前,读加缪的传记,便知道他有随手写笔记的习惯,这个习惯陪伴着他,直到车祸发生的最后一刻……因此,它的珍贵来自于一个伟大的灵魂:作家在源源不断地把生命的样态注入到这些手记中。
这套书不妨视为一个精神性的空间,一座捕获了时间的语言建筑。我们的阅读,是对作家生命的一次次复活。文学作品的完成,意味着切断了与作者的联系,那些文字终于获得了独立性;而这些未完成的,或者说,把完成置放在未完成之中的,像是依然完好的血脉与神经,连接着另外一端那看不见的生命。
因此,这些手记绝对不是草稿,它是一个作家最隐秘的生命瞬间,它揭示了写作的来路与去处。甚至,能看到究竟是什么在激发着写作的生成。那是瞬间的思想,如事物彼此撞击时强烈而炫目的火花。智慧借助语言,在这样的瞬间中完成了自身,万分迷人,叹为观止。加缪自己也被这样的景象迷惑了,他写道:“我是个写作者。但不是我而是笔在思考、回忆或发现。”这不是什么谦逊的托词,而是一种直觉的感受。
寥寥数语便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他写道:“人们习惯用影像去思考,如果你想成为哲学家就去写小说。”他还写道:“心理学是一种行动——而非对自我的反省。人们终其一生都在界定自我。完全了解自己,就是死。”这样的话对我如大音入耳,是难以承受的颤栗。
这是顿悟的智慧,也是加缪在不同生命状态和生活境遇下的真实体验,不可能借由长篇大论,条分缕析,去弄成一个四平八稳笼子样的体系。这些出自生命根基的思想,有着激光一般的精确,它不懂迂回,它只听信自身,它所击中的,往往是沉疴陋习、陈词滥调、蒙蔽教化,不乏我们信以为真的那些口号。加缪的思想比萨特的哲学更有对历史与未来的洞见,无非是因为如此。
类似这种笔记式的哲学表达,自然不只有加缪,还让我们想起维特根斯坦和尼采等巨擘。那两位的絮语也是极为迷人的,但相比较而言,加缪的絮语所构造出的,还是一个作家的世界,也就是说,它永远牢牢立足于生命和语言的本身,不希图僭越,也不试图转移困境,而是真诚与直面。这样的世界,是普通人能够进入、也深得滋养的世界。这与维特根斯坦的缠绕、以及尼采的冷漠完全不同。那些天才影响巨大,但是时过境迁,终归不及生命的涓涓细流。是的,加缪不是天才,他只是用尽心力去深情活着的一个普通人,一个男人,一个写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