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窗下的事物》入选《散文2012精选集》

(2013-01-24 23:41:51)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散文《窗下的事物》入选《散文2012精选集》
                散文《窗下的事物》入选《散文2012精选集》

   
《散文》主编汪惠仁先生为本书写的前言非常耐人寻味,特转载过来,慢慢品味。


现实,这个问题

——2012散文精选集前言

      

                                              汪惠仁


也许你会说,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候了:对于生活,对于文学,我们最好不要说什么了。因为中国人一直有个朴素的愿望,自己所思所想所付出,总得有个现实的回应或回报才好。无效的谈论在磨灭谈论的兴趣——何况,有些话已在我们心里长成了“真理”,清谈误国。

原不是只有我们才有这样的感受,也不是只有今天才是这等状况。生活的危机、文学的危机,甚至人的危机一直都在:现实在诗人那里总是显得异样,文学在现实面前总显得准备不足。黑塞《美好的世界》这样写道:

 

我常常尝试踏上通往可怕的“现实”的道路

那是官吏、法律、时髦和金钱主宰的地方

我孤独地逃避,失望又觉得解放

 

黑塞在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他获奖的时候,普遍的看法是,人类早已丢失了虔诚,黑塞则是浪漫主义最后的骑士。黑塞的写作生涯横跨两次世界大战,到他1962年去世时,冷战及印支战争又次第而来。从一次大战开始,黑塞就一直与好战分子及激进民族主义做抗争。不因为“现实”的不可控,不因为他以文学名义反战的种种徒劳,甚至不因为他骨子里透出隐逸的冲动,我们就草率地认为,黑塞那里的“现实”等同于我们传统里的“现实”。

黑塞的“现实”,虽然也常常是令他不快乐的现实,虽然也常常是令他向执政者及盲目人群提出“忠告”的现实——但现实在他那里终究还是一个求道理的场所,而非“致用”的场所。骑士可能要远离故土,这并不意味着失望而弃之,相反,骑士的浪漫传统给予了他知行合一的勇气。在《晚间行路》里,他这样说:

 

从前唱过的歌曲

我又低声吟唱

……

我感到自己被拽向前去

直到我的小路落到了黑暗里头

 

不一样的“现实”在我们的传统中。仰天大笑出门去,“现实”被抛弃了,因为现实于己已经没有用处。李白出蜀,知道蜀道难,等到出长安,他知道了行路难。从屈原开始的以道自任的士人与权力系统的紧张关系,在李白这里再度成为问题。也许李白比屈原多一些人生解放的方法,乙醇和山水为他提供了些许阳春烟景,魂合大块,让他成为浪漫的“个体”。但即便是谪仙人,我们仍然能看到,他的创造力也只不过在回应那个人间的实用主义的文化圈套——在某种意义上,李白非但不是解脱者,而是套中人,甚至,他对这一圈套一往情深。

我不懂希腊语,据汉娜·阿伦特讲,希腊语“每个人”词源出于“远离”。个体,在概念上似乎每个人都明白它给予写作者的重要性,个体独立性的实现却是很难的事。的确,我们需要“远离”,但远离什么呢?

当然不是远离“现实”。

要远离的,是对于“现实”的实用主义的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