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前我们在做什么
(2012-04-29 11:08:59)
标签:
文化 |
分类: 阅读 |
毁灭前我们在做什么
——读长篇小说《庞贝》
写好历史小说很不容易,英国作家罗伯特·哈里斯这本长篇小说《庞贝》在场景感上做足文章,文字如画面般流动着,剪辑得也很漂亮,如果要改编电影的话,差不多就是现成的剧本了。选择水务官做主角非常独到。罗马帝国的水利系统十分发达,高架输水道处于固定的坡度,避免了地面的起伏变化,确保将远方的淡水输送到各个城市。庞贝古城便是由建于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的塞利诺高架输水道提供用水的,城中引水渠四通八达,通往家庭、公共喷泉、作坊和城市浴室。因此,只有水务官这个职业可以把灾难来临前的预兆(水中浓重的硫磺气息以及随之而来的断水)与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贵族的奢华与腐朽)的生活面貌衔接与贯通起来,同时,让一个能够幸存下来的美好结局具备足够的可信度。
小说的时间跨度只有仅仅四天,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却发生了一场激情四射的爱情:奴隶主的女儿背叛了自己的父亲与家庭,与男主角坚定地在一起。这让故事跌宕起伏,却显得如梦幻一般过于美好。没办法,在世界毁灭之前,谁不愿意在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庇护下去坦然赴死呢?这是毁灭前我唯一愿意做的事情。当然,渺小如我不值一提,还有另一些伟大的人在毁灭前做着伟大的事业:正如小说中的大博物学者普林尼,火山爆发后,他不畏死亡,坐船向火山驶去,为的是观察并记录下第一手资料。这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的确是西方的伟大传统。
我一直想去庞贝古城的遗址看看,它就像一枚巨大的琥珀。火山灰把当时的城市原貌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包括人。看相关资料说明,火山灰将人紧紧包裹后,人体逐渐腐朽消亡了,其中形成了空腔,考古学家在空腔内注入石膏,做成了雕塑,可以清晰地看到庞贝人在临死前在做什么。这是庞贝最震撼人心的地方。想想看,当时的毁灭却变成了现在的复活,令人无法不激动,这是艺术家的想象力可以施展拳脚的地方。这部《庞贝》基本上为这种想象力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容器,别的作家要还想重现庞贝历史中的死亡时刻,都得掂量下这部《庞贝》和自己的斤两。
最后,我觉得此书如果能删去五万字距离经典会更近———历史小说与历史电影不同,很多场景电影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而小说对那些地理、风俗与知识却得不厌其烦地罗列与描述。我的意思是,除却这种必要的铺垫之外,小说在叙述上可以更精炼。
*《庞贝》,罗伯特·哈里斯著,路旦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