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祖华文集序

(2009-10-16 19:21:52)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老家当乡长的兄弟出一个小集子,喝了他一袋茶叶,不敢不序,呵呵。

 

祖华文集序

黄波

 

     序是不能滥作的,可现在居然是我给第三个家乡朋友的集子写序了。前面两位都是兄长级,他们征序于我,真是受之则有愧,却之又不恭。而这回,当祖华的集子还在拟议中的时候,我就把写序的活儿主动揽了下来,并说了两句话:义不容辞,当仁不让。

    所谓“义不容辞”,自然是因为我们已经延续了十几年,而且看样子还将继续延续下去的兄弟情份。朋友是这样一种人:当你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他的一个眼神,甚至可能是一句粗话,都会让你感到振奋的力量;你和他在一起总是脱略形迹,从未想到要掩饰什么;如果有段时间没有联系,你绝对不会无端猜测他忘记了你;当你有求于他的时候,外人看去反倒像他在求你;……人近中年,几经淘洗,被称作“朋友”的圈子基本是固定下来了。已经自动退出或被你心灵疏远的人,再难走近你所有的这个圈子,尽管也会有表面的热闹;为了某种需要,竭力想挤进别人已经成形的那个圈子,但你能够得到的,充其量只是带着生分的客气。我很庆幸,自己不论在哪里飘泊,一旦回到家乡,总还有几个像祖华这样,想叫到一起聚聚的朋友。我们相聚,从未曾事先约定一个事情,也没想过要避开什么,或者把加深友谊云云作为一个刻意的主题。坐到一起本身,就是我们的目的,这样的聚会,单纯,轻松和惬意。

    所谓“当仁不让”,是我自以为,祖华为人和为文的风格,我知之甚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当然都有所变化,但变中自有恒定的东西。我第一次见到祖华的时候,他正蹲在单身宿舍里,就着置于地上的案板切几颗土豆。后来,他不断的地被社会附丽种种身份,但那多少有点滑稽的一幕还是清晰如昨。其故盖在于,现在的祖华,和当年相比,虽有一些微调,但两个影子还是能够重合的。而在他眼中,我可能也是如此吧?否则我们在一起,就不会对当年各自的趣事印象深刻,并常常拿来互为笑乐了。这大概正是我们交往乃至成为朋友的基础。如果论到文章,我愿意更进一步地下一个判断:这应该也是作文的一个基础。有的人,丢掉了本色,下笔便假,还自以为妙笔生花,岂非可笑?

    我们在一起谈文字的机会实际并不多,但我知道,祖华对文字的爱好,和我一样始终坚持了下来。我们的这种爱好,并不等于有多少文学的野心,只不过是一种积久而成的习惯罢了。所以,祖华喜欢散文这种率性的文体,却显然无意要挤到散文家中争一席地,这从其写作的量上也是可以看出的。他更多时候,是缘于对生活对家园的真挚情怀不可遏制,借笔墨一抒之。这一点决定了,他走的仍然是传统散文的路数,不花哨,不卖弄,朴素,沉着,一如其人。本辑中,“故园素描”是最能打动人的文字,尤其对我这个异乡漂泊者而言。我在一篇篇往下翻读的时候,常常悠然神往。因为他所精细描绘的,也为我熟悉而又亲切。他不仅在唤醒一个流浪者对家乡的物质记忆,更在使被生活磨得日益粗砺的心灵恢复一丝细腻和温情。虽然现在还没到回忆的年龄,但拜读祖华关于家乡朴实而美丽的文字,我也禁不住地回想,禁不住地感叹:有人说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这样的家乡,我还回得去吗?

    既然说到了“家乡沦陷”的问题,那么我又不能不对祖华表示一点不满了。我们正在经历包括乡村在内的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以祖华的主客观条件,他完全能够更深刻地融入乡村社会,可以对这里发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变迁有更深广的思考。但我在本书中却没有看到类似的文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是否他并未忽略这个问题,只不过还在积淀之中,未及结撰成文呢?那就让我们期待他的下一本书吧。 

                                                  2009年7月13日于长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