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波
黄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83
  • 关注人气:1,5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评两篇

(2009-08-26 14:28:21)
标签:

杂谈

分类: 日志

                         先有怀疑,才有信仰(8月25日《长江商报》)

                                   黄波

 

    杭州胡斌飙车一案又有了点余波。记者从湖北、浙江两省的公安机关获悉,利用网络捏造、散布杭州“5·7”交通肇事案出庭被告人胡斌是“替身”谣言的湖北省鄂州市无业人员熊忠俊,日前被鄂州市公安机关依法作出行政拘留处罚。(8月24日新华社消息)

    读这则新闻,我们有意外的收获,这就是对如何建设和谐社会有了新认识。建设和谐社会,首要的一点,当然是不要有意去制造不和谐。胡斌案中的“替身说”的确喧嚣一时,但经过相关部门的澄清,疑云业已散去,尘埃已经落定,也没人再继续纠缠这件事情。哪里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现在却要偏劳两地的执法部门花费大量精力,然后以一个拘留的决定,让胡斌案再度回归舆论风波的中心。这简直让人怀疑是在自找不和谐!

    负责侦办的鄂州市公安机关对此案的说法颇启人疑窦。他们指控“无业人员”——不,还是说公民吧——熊忠俊先在网上散布谣言,后又在网上“连发8篇文章,捏造各种所谓的‘证据’,持续不断地炒作‘替身’谣言”,似乎熊忠俊在“散布谣言”之后,又发文章“捏造各种所谓的‘证据’”是得咎之关键。可是众所周知,法庭上的胡斌真假,远非熊忠俊一人在怀疑,否则替身一说也不会应者云集了。要说熊忠俊错,错就错在把心中的怀疑表达了出来,但这不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吗?熊忠俊之所以连续发文公布证据,在我们看来正是其坚信自己判断、绝非有意造谣的鲜明表现。显而易见,远在湖北鄂州的熊忠俊与杭州此案没有丝毫利害关系,缺乏有意造谣的主观动机,而且也看不出“替身说”对哪个自然人带来了实质性损害。当然,舆论一起,相关部门承受了压力,为澄清事实忙活了一阵,但这不是公权部门最基本的义务吗?

    公民熊忠俊对一个与己无涉的公共事件高度关注,“发现”了一个小小疑点,就公开表达质疑,这不但不应受惩罚,相反还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公民精神,全社会,尤其是政府机关对此本应心怀感激,因为公权力就是在公民不断质疑的磨砺中健康发育和运转的。人人在谈责任政府,究竟何为责任政府?正视、尊重公民对自己的质疑,然后放下身段运用诚信去释疑,这就是“责任”的内涵之一。

    看样子,某些人士并不认可这种“责任”,在他们这里,公民质疑是不行的,必须无条件地信仰自己。我说什么你就得信什么,即使允许你不信,也只能把质疑烂在肚里,如果表达出来,那就要让你吃苦头。

    谁都希望为人所信,公权部门自难例外,其权威也需要建立在为人所信的基础上。但怎样去奠定这种基础呢?是不是不准别人怀疑就能达到目的?当然不能。以为别人在压力之下,没有公开表达怀疑,自己就为其所信了,就自动获得了权威,实等于掩耳盗铃。

    英国思想家培根有一句名言:“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讲,“怀疑”堪称人类前进的动力,先有怀疑,再才有信仰。而从政治学的角度,政府要想让公民信仰,就必须容忍公民的怀疑,哪怕这种怀疑看上去有些“不怀好意”。一律要求公民无条件信仰,不允许存在丝毫的怀疑,那不但是对公民权利的侵犯,也注定无法让人真诚信仰。

 

                      学历不是问题,升迁透明才是问题(8月22日《长江商报》)

                                    黄波

 

    南京原市长蒋宏坤日前出任苏州市委书记,以接替从这一位置调任深圳市长(代)的王荣。在官方公布的蒋宏坤简历中,“在职大专”学历引起舆论的极大关注。(8月21日《重庆晚报》)

    “极大关注”大概是真的,登陆新浪,你会发现,这条新闻在21日的国内新闻排行中高居首位,截至晚九时,网友留言已近七千条。从传播的效果看,这条新闻显然得到了积极、正面的反应:多数网友对这一任命和蒋宏坤本人都给予了褒奖。这让人想起去年履职的发改委主任张平,其中专文凭曾让众多苛刻的时评家发出了诸如“唯才是举”、“破除文凭崇拜”等赞叹。有些替时评家庆幸,这一回,他们只要将当事人名字改改,去年的旧文又可以重新发表一下了。

    应该说,这种积极正面的反应有充足的理由。只要你知道这样一个事实,现在的官员据说都已修炼成“学者型”了,博士硕士早已算不了什么,那么在张平的中专学历和蒋宏坤的在职大专学历面前,你的赞叹就是十分自然的反应了。

    但是且慢,你究竟在赞叹什么?我们认为,作为当事人的张平和蒋宏坤,至少有一点是应该得到赞叹的,这就是其诚实的品质。在“权力文凭”肆行的当下,这一点的确非常罕见。然而,时评家们从文凭中悟出的其他丰富内涵,比如“唯才是举”,“破除文凭崇拜”等等,我们却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

    是我们对当事人有成见吗?肯定不是。一切只因为过去我们对当事人一无所知。以张平为例,我相信,挥笔写下大作的时评家虽然坚定声称,“张平的中专学历并不代表他就是中专水平,他的工作经历与业绩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实际上他定然和我们一样,在张平荣升发改委主任之前,对其相当陌生。报纸上有张平先生的简历,显示他从一个银行营业所的会计,一步步升迁,直到发改委主任,但这只是一份寥寥数十字的工作简历,要彰显其业绩,无疑是太不够了。而这回,我们看到的蒋宏坤的简历同样语焉不详,那几乎就只是一份工作变动简表。

    所以,我们对官场中难得的中专文凭、大专文凭大感兴味的同时,又有些缺憾:如果当事人的升迁过程更透明一些,就更好了!这不仅仅是满足我们知情权的需要,也对官员本人有利,因为只有在公众充分了解一个诚实、自信的人,如何通过扎实的工作,从小会计成长为部级高官的时候,他们才会为其真才实学所折服。同时,这还会对整个社会有利,可以有效打破一些官场潜规则,时评家们所盛赞的“唯才是举”、“打破唯文凭论”云云,也才真正有了落脚之处。

    选拔官员的过程中,是不是唯文凭论,是唯才是举还是唯别的什么是举,一纸学历传递的意义其实相当有限,升迁透明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