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写时评,因为写的时候很难畅快表达,发表的时候还常常不是全身。下面这篇媒体发出来,正好是掐头去尾(中间这句“而且还能在饭碗被砸的百姓面前,通过强拆行动再一次显示权力的蛮横!”也被删掉了)。在博客里发完整的,算是自娱。
百姓该为违法审批者买单吗?
黄波
无论是讨论应对金融海啸,还是关注就业,两会的热点话题,归根结底无非“民生”二字。而这个节骨眼儿上的无锡拆报亭事件,就像逆势而行,似乎发生得有些不是时候。但从另一个角度,又何尝不能说,它来得恰好,正给我们深层次思考民生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
不必讳言,在无锡拆报亭事件发生之后,民间和舆论的质疑声占据了主流。无锡官方怎样看待这一事件?3月5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无锡拆报亭事件再调查》一文中,披露了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市长毛小平做客新华网两会访谈时,就强拆报亭事件所作的回应,可以视为无锡官方最新最权威的表态了。毛市长解释,在这次的整治对象中,有一部分是有合法审批的,但都是临时的,而另一部分是大量未经审批的,虽然可能是某个街道、某个局批的,但实际上有些街道或者部门是越权的、无效的审批,这些部门审批时收取了一定费用,便民报刊亭就变成该部门或单位的直接利益。因此这次整治也是一种纠正行为,“谁收费谁负责做工作,谁审批谁做工作,就是依据这样的原则让违法审批者纠正错误”。
我们现在终于知道了,无锡的这次行动,原来具有双重意义,不仅是为了整治市容,还是为了纠正当地一些部门滥审批的违法行为。法治社会,公民个人违法会受到追穷,政府部门违法也不例外,这是值得称赞的事情。然而疑惑又跟着来了,公民个人违法受到追究,意味着他要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代价,而无锡的一些部门,在不能审批的时候滥审批,审批后“收取了一定费用”,事到临头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难道就是让他们下一纸通知,出动一批人力和工具,将那些过去由自己批准的“非法”营运的报刊亭一拆了之?我不能不说,这样纠正错误对这些部门来说实在太容易了!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百姓为违法审批者当初的违法行为买单,真正的违法者却毫反无损,而且还能在饭碗被砸的百姓面前,通过强拆行动再一次显示权力的蛮横!
在那个被认为因唯一生活来源的报刊亭遭拆而自杀的经营者身上,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民生的艰难,还能窥出民生艰难问题的核心所在。“最初是小摊,2001年,城管部门统一制作了亭子,花了1万元购买。2006年,崇安区城管局专门聘请了法国的设计公司,对报刊亭和便民亭进行了设计,又花了4万元。在经营期间,每年都要去城管、卫生、工商等部门办理手续,而且每年要向崇安区城管局上交管理费3.5万元”。一个小小报刊亭的承受之重,让人感喟!而建一个报刊亭,还要专门聘请法国设计公司,更像一个黑色幽默!
老百姓是认死理的,不管有效还是无效审批,当初面对他们,盖章、收取费用的是政府部门,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的经营是合法的。这并不是坏事,它表明公权力的权威尚在。现在要纠正违法审批,板子理应打在违法审批者身上,否则置公权力于何地?不论于法于理,那些过去交了费用的业主,都应该得到补偿,而这些补偿应由当初的违法审批者买单,这不仅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更有利于警戒今后的违法审批行为。有此两全之举,无锡市何乐而不为?
违法审批,是滥用权力;纠正违法审批,却又置公民权益于不顾,让百姓为违法审批者买单,是权力对权力的庇护,同样也是滥用权力。无锡拆报亭事件让我们醒悟,不遏制权力扩张的冲动和谋私的欲望,不矫正权力的傲慢,所有关系民生问题的讨论,都将是坐而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