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裳与周作人

(2008-10-04 12:22:12)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

                                   黄裳与周作人

                                           黄波

 

    一本出版于2006年5月的好书,现在才到了我的手上。书,就是黄裳先生的《来燕榭集外文钞》。“集外文”的功效之一,就是给喜欢作者的人开另外一扇窗,可以对作者有更全面的认识。

    这本《来燕榭集外文钞》的最大用处,我以为是对钩稽黄裳和周作人之关系大有助益。读书界几乎一致认为,黄裳的文字是追摹周作人的,这一点却意外遭到了黄先生本人的否认,我看过黄裳不止一次的访谈,别人和他探讨知堂对其影响的时候,黄先生总是虚晃一枪,聊作应付。黄裳和周作人关系究为何如?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了。而在四卷本《黄裳文集》里,有心人当能注意,黄先生对周作人假以辞色的时候极少,虽然偶尔也要表示佩服知堂的文章,不过,这种佩服,也往往是修辞技巧上的一种“反跌”。收在《金陵五记》中的《老虎桥边看知堂》,是黄裳以记者身份采访狱中周作人,所写下的一篇名文。让我印象至深的是周作人应黄裳之请题诗,写了句“东坡风貌不寻常”,有攀附身陷乌台诗狱的坡翁的意思,据黄先生文中所记,他当时的感受是“好一个‘东坡风貌不寻常’”,落水的周作人受这种斥责自是活该,黄裳先生在斥责同时,又请这个尴尬的“老东坡”“写点东西,如近诗之类”,却给人怪怪的感觉。

    现在的《集外文》则提供了另一种线索。从题目看,直接写周作人的有以下四篇,即《读知堂文偶记》,《读〈药堂语录〉》,《关于李卓吾----兼论知堂》,《更谈周作人》。另有文题似与周作人无关,而内容却有牵连的,如《关于废名》,说废名“这位诗人兼哲学家已经完全脱离了这个混浊的世界,这与他的老师走的正是一条路”,“又记得一位不识面的朋友写了封信给我,其中有这样的话,他说废名过京时,曾亲至狱中,对周存问,犹有古人风义,比起傅斯年来,不可同日而语云云。这似乎也是一种看法。”废名对狱中的周作人“存问”,从大处说,是不知民族大义,从小处言,是书呆子气十足,难怪黄裳对他“不免起了反感”,这和他当年在老虎桥暗斥周作人,其情感是一致的。可是人的情感,到底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集外文》中四篇直接写周作人的文章中,前面三篇,都让我这个对黄裳不屑周作人早存定见的人小小地吃了一惊。对知堂文字的倾慕,不消说的了,像“这是我所读过的最悲恻的一篇文字”,“这种记述儿时故乡琐事,加以微淡的情感,最为我所爱读”,“这是我喜读的一段文章,却说不出什么地方好来”云云,眼界甚高的黄裳先生恐怕不会轻易许人的;而对周作人思想的钦敬,也在在可见,“读之如闻说法,令人顿生澈悟,获益匪浅”这样的话,哪是随便说的呢?他对周作人思想的归纳,“虚无而少信”,“漆黑的定命论”,一望即知,非真知周作人者,断不能理解得如此透彻。黄裳在《关于李卓吾----兼论知堂》中同情“漆黑的定命论”的周作人,说“战乱前知堂用辛辣的笔锋与左派苦战,看了真是感动。”老实说,几十年后,作为读者,我看了这段文字,仍难免感动的。然而不久,曾让黄裳感动的周作人就让他觉得“满身的不愉快”了,这是1946年《更谈周作人》一文中透露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周作人的“落水”,无疑是最应该首先考虑的。可是也有一点小小的疑问,因为《读知堂文偶记》、《读〈药堂语录〉、《关于李卓吾----兼论知堂》三篇文章,都是写于1942年前后的,这个时候,北平的周作人已经是一个让人“满身不愉快”的“落水者”了。那么是身在沦陷区的黄裳先生苦于环境的限制,作文缺乏别的素材,只好借周作人来敷衍么?考虑到黄裳先生的腹笥,这种想法迹近侮辱。那么只好存疑了。我有一个私愿,希望有条件的人,好好钩稽一下周作人与黄裳的关系,不论文字还是思想,如果要做这个工作,这本《集外文》则是万万不能忽略的。

 刊《香港文汇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