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星巴克”打败了我们

(2007-07-17 13:02:05)
分类: 杂文、时评
 朋友在昆明一家报纸上给我开了个小专栏,千字文化时评,一周一篇。这周我写了“星巴克”。因为时效性问题,写的人应该不少了,意思大概也差不多(能玩几笔的多半都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写),所以,我这后写的只好在笔调上稍稍讲究一些,不能再像一般时评那样剑拔弩张了,即使有讽刺也是微讽。
 

“星巴克”打败了我们

黄波

 

我很少喝咖啡。如果不是因为一位央视英文主播拿故宫和咖啡说事,后来引起轩然大波,现在又有了最新进展,像我这样僻居一隅而且“老土”的人,还真不知道“星巴克”是什么。

现在我知道了,星巴克是一个总部在美国的咖啡店。相关的一点知识仍然是从主播的博文中“偷”来的,“星巴克饮品在美国4美元就可以买一大杯”,“相当于在中国花4块人民币就可以买一杯饮料的店子”,“在西方人的普遍观念中,星巴克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饮食文化的代表符号’”。原来,星巴克在“西方人的普遍观念”中如此不堪,我当然相信英文主播转述的准确性,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星巴克自己想没想过要登“大雅之堂”?据我所知,这个世界上喜欢把饮食和文化联系起来,而且也具备这种资格的好像只有我们,“肯德基”、“麦当劳”没有勇气打文化牌,放下身段自称不过是“快餐”,星巴克似乎也是这样,只忙于世界各地开分店赚钱,而且据说故宫里的星巴克还是六年前应邀而来的,由此更见他们本来就没有靠文化登大雅之堂的雄心。

做吃喝生意的星巴克和作为“中国几千年最辉煌文化的载体”的故宫的确很不协调,我如果老早发现这一点,也许同样会像主播一样写一封抗议信,但会把信寄给故宫管理者。而现在,我的思想却有了一点变化,这不仅仅是走了星巴克,故宫里像咖啡店之类吃喝的地方还会依然“不协调”地存在,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容忍文化和别的东西之间一些小小的“不协调”,只要承认故宫还是一个旅游地,那在文化的熏染之外,给旅游者一个歇下来喝点东西解渴的便利似乎不可或缺,哪怕一般游客的吃喝和文化全不搭界。毕竟,我们还没有高雅到只要文化不要吃喝的地步。

故宫里的星巴克和其他小店一样,都只是在做吃喝的生意而已,给它们贴上文化的标签,过于高看了。也许有人会说,文化并非都有形态,星巴克这一手叫“文化渗透”,依靠内力,伤人于无形。如此立论的人在这里肯定有丰富的联想,历史啊现实啊等等,我很能理解,不过,我想即便星巴克真是一种什么让我们不愉快的文化符号,我们有孔子庄子和五千年的文明,综合国力正在上升期,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恐惧文化渗透的不仅仅只有我们。孔子学院开到了加拿大,那边就有议论说,我们这是在“文化渗透”,不过,议论归议论,孔子学院还是红火开张了。在我们这边,星巴克先是被“议论”,随后在故宫找出的“最合适理由”下灰溜溜撤了出去。所谓“最合适理由”就是不让彼此心知肚明的东西浮到水面,使之没法正面回应,几乎等于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处理方式堪称极高明之致。如果硬要归结为两场文化的对抗,那么谁是胜利者?

在我看来,是星巴克打败了我们,因为它照出了我们内心的虚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7月13日收书
后一篇:7月17日收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