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纨的悲剧

(2007-06-15 12:31:28)
分类: 杂文、时评
朱纨的悲剧
----读晚明史札记
黄波
 
朱纨何许人也?这是晚明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他在执行明王朝“海禁”政策的活动中,刚直不阿,出力最大,效率也最高,然后最后却落得个仰药自尽的结局。那么,我们说朱纨的悲剧,难道仅仅就指这种传统的忠而被谤吗?并非如此,朱纨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其最大的悲剧还不在这里。
一度在世界处于领先位置的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落的,这也许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如果要说,从朱元璋开始,大明王朝厉行海禁,这是导致中国日渐失去对外交流的气魄和能力,并逐渐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大概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具备现代经济常识的人都明白,在“片板不许下海”的高压政策之下,不要指望任何一方会从中获利:沿海那些原本靠海吃海的老百姓不必说了,即使是官府,也会失掉利税等许多现实的好处。厉行海禁,把对外的窗口严严实实地封闭起来,也许唯一感到满意的只有朱元璋及其后裔了,他们可以从这种封闭中领略一种虚幻的安全感。可是,人扛着一张嘴就要吃饭,这条真理是无法抗拒的,既然海禁严重摧残着沿海民生,让人吃不饱饭,人们就要起来打破它。这种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愈演愈烈,发展到了嘉靖时期,因为所谓“倭寇”的卷入,更加复杂化了。然而,当代历史学家们早已用史实雄辩地证明,“倭寇”的首领及基本成员大部分是中国人,即海上走私贸易商人,御倭战争实际上还是一场中国内部的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
朱纨就是在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作为浙江巡抚,来到海禁前沿战线的。海禁的矛头当然要对准那些走私贸易商人,但这些人为什么在政府的严令之下,冒着掉脑袋的危机也要干这种勾当呢?现代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因为政府实行海禁,使原来也许只有微利的海上贸易成为暴利,使人乐此不疲甘愿赴死。当年朱纨自然看不到这些,他只知道坚决严厉地执行朝廷的政策。他到浙江、福建后,除了率军和已经拥有武装的海上走私贸易集团殊死战斗,更对当地民众采取了釜底抽薪的办法:毁掉船只以禁止百姓与商人“私通”,实行保甲连坐让百姓不敢轻易犯险。果然取得了奇效,史书上说“闽人资衣食于海,骤失重利,虽士大夫家亦不便也”,而士大夫家的这种“不便”,也使朱纨在上层阶级中成为众矢之的,并最终屈死狱中。
朱纨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明史》中有两处记载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一是说他“清强峭直,勇于任事,欲为国家杜乱源”,又称赞其“执法既坚,势家皆惧”。可以认定,在封建王朝中,这是少有的一个刚直、廉洁、能干且极富道德使命感的官员。可是最大的悲剧就隐藏在这里:朱纨个人越刚直、廉洁、能干,传统儒家的那种道德使命感越强,当时取得的效果越显著,他对社会进程的逆作用就越大!福建双屿港是当年由商人自发形成的一个贸易港口,在朱纨之前一度达到极盛,朱纨率军攻占后为了消除后患,又因为驻军不便,竟然采取聚木石填塞港口的办法,使这样一个天然良港完全失去了作为贸易港口的条件。读书至此,怎不令人一声喟叹!
有强烈的道德使命感,个人有良好的操守和能力,可如果认不清世界大势,其发挥的作用也许会很大,但放在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这种作用很可能只是在努力拉车后退。朱纨的悲剧至今还值得我们反复回味,原因就在这里。
 (刊《杂文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6月14日收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