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日志 |
上次转贴了别人一篇批评杂文圈的文章,看各位师友之留言,似乎还应略作说明:就我对当下杂文界的观感,我以为有一种批评反省的声音是很好的,所以这篇文章有其价值,不过,其中一些很情绪的话却大大减损了它的价值。比如说吧,作者对我这无藉藉名的人缺乏了解,自在情理之中,我于此等关系名誉的话也势不能不有所辩解,可是作者居然说鄢烈山、刘洪波二位都逃不了换发稿件的嫌疑,则简直是不思考之结果,试想以这二位的声望(至于文章是否真好,各人自不妨有各人的看法),当下媒体只有找他们要稿子的,说他们为了发稿还要利用版权去交换,这不是笑谈吗?如果删去这些东西,此文还是值得与杂文相关的人关注的。但从留言看,朋友们似乎只集中于那些情绪性的句子,又成了新的意气之争,未免有负颜华女士之美意也。
我认真看了眉睫兄和“潜容”朋友的留言。其中鼓励和批评我的话,我都视为对我个人的爱护。另有两方面意思和二位交流:一是关于那些浅率的小稿,今后我自当注意,不过可能还会偶尔为之,除了贴补家用的考虑,也有不欲让一种声音湮没之意。比如说吧,最近我在《中华读书报》上发了一个几句话的短文,就是依据鄙博针对三联副编审郑勇的日志,用了大约一刻钟的时间敷衍成篇的,自然谈不上有多么深刻或丰富,而其结果,除了换回一点米钱,可能还会让人知道,在郑勇那篇充满虚骄之气的文章之后,原来并不是无人质疑。二是关于对杂文的反省。“潜容”先生用了激将法,问我敢不敢反省。其实我是有过反省的,像那篇痛批何满子先生不许纪念张爱玲的小文,又最近刊发的《重读吴晗的杂文》,应该都算是对杂文和杂文作者的一种反省和期待吧,不过我雅不欲在文字枝节上多作纠缠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