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杂文、时评 |
“草根红学”的虚虚实实
黄波
自从世界上有了一门叫做“红学“的学问后,红学就从来没有寂寞过。最近搅得红学圈内圈外风生水起的是一个人和一本书,人是四川自贡的邓遂夫先生,据说是一位资深的业余红学爱好者,书是东方出版社10月推出的邓先生大著《草根红学杂俎》。
这本“红学新著”看来掀起的波澜不小。一家著名的读书报为此刊发的专题报道中就说:这本民野之间的“草根派”红学研究著作,能够在东方这样的权威出版社出版,它所体现的自由学术研究意义让学界人士感动。什么是红学研究中的“草根派”呢?据报道介绍,就是近年来我国红学界涌现出的一批非主流、非正统、非专业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草根派”以其人数之多、潜力之大、影响之广,大有挑战红学“正规军”之势。而邓遂夫先生显然就是记者眼中的“草根派”的代表人物。邓遂夫在接受采访时声称,不论什么人试图控制和垄断红学,使之走向神秘化、模式化和单一化,成为少数人的私家领地,其结果都是徒劳的。他又说:打压虽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红学的正常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学术风气,有损于红学的声誉,会挫伤多数研究者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还会压抑、摧残甚至扭曲红学新人的健康成长。所以,邓先生立意在同道中树立一面旗帜,曰:草根红学,这种“学术的另类追求”是为了区别于那种固步自封、惟我独尊的所谓“主流红学”、“精英红学”亦或“经院红学”。
任何学术,都不是某些个人或小团体的禁脔,邓先生高呼打破学术垄断是一点没错的。但具体到红学,目前在这一领域败坏风气最烈、真正有损红学声誉的究竟是什么?是来自所谓“主流红学”“红院红学”的垄断和打压、排斥异类吗?例证似乎都不必多举,对红学稍稍有兴趣的人只要略作回想,就会明白当下败坏红学研究声誉的究竟是什么了。我们一次次耳闻目睹,红学领域种种奇谈怪论如何联翩而出,如何在最初利用各种手段耸动视听,不久又归无声无息,最终落得个无人理会。标榜为“草根派”的人们都是厌恶以规范为特征的“主流派”、“经院派”的,都认为这种规范压抑、摧残甚至扭曲了学术新人的健康成长,可是在我这样的红学爱好者看来,红学研究中的规范不是太多,相反倒是太少了,所以人人都自以为握灵蛇之珠,个个都想剑走偏锋一夕大名满天下。但揆诸情理,对红学这样一门凝结了无数第一流智慧、已经高度成熟的学问而言,“冷门”实在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容易爆的啊。
在如今这样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学术研究中存不存在一个受打压的所谓“草根派”是值得质疑的。不论是什么学问,不论你出身何处,只要你真有独到之见,现在刊布、传播的渠道多着呢。你研究出来的东西越有份量,受人们关注、评论的程度就会越高,那时哪里还谈得上“草根”和“主流”之分?“草根红学”自然是个极好的名目,但老实说,这个名目虚的多,实的少,我甚至疑心起这个名目意在利用多半并不存在的打压制造悲情,以此吸引眼球。如果真是这样,这也不是多么新鲜的路数了,想当年两位“小人物”不就是据说被红学旧权威打压了,其批判俞平伯的文章才轰传全国的吗?
回到邓遂夫先生的这本“红学新著”。其实里面收的也多是旧文,记得这些论文当初发表时并无多少反响(当然反响的有无并不代表价值大小的),可是一被冠以“草根红学”,却立马引来了记者的追捧,并立即被标举为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不能不让人感叹文字的魔力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