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在哪里,心理在心里。但心里中的心理,有时是遭到挫败的,受过伤害的,在打击之后颤栗的,甚至几近崩溃的。
汶川大地震不仅夺去生命、摧毁家园,也为许多幸存以及伤残的中国儿童和中国少年留下大面积阴影。当然,除了孩子们,我们这些成年人也需要心理恢复,即使你远在灾区,也有被死亡痛击的感觉。正如叔本华所说——死亡是威胁人类的最大灾祸,我们最大的恐惧来自对死的忧虑,而最能吸引我们关心的是他人生命的危险……
一场天灾也扫荡着中国荒芜的心理恢复能力,这场灾难的冲击波早已越过天府之国,越过千山万水直逼我们每个人的心弦,巨大的死亡数字和残酷的死亡场面天天拷打着人们的神经。有时候,灾难中最先倒下的是那些不在灾难中的心理脆弱者,忧伤成瘾,心碎成癖。因为灾难中的人们在与死亡面对面进行角逐,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坠入悲伤不能自拔,他们要挽救生命、救治伤痛、重启家园、恢复自信,而你在温馨的后方隔空而叹而悲,而茫然而麻木,而茶不思而饭不想,忧郁症没准儿悄然而临你的窗前灯下,最后灾区人民心理恢复了,你却病了。
一个叫郎铮的三岁男孩在脱离死亡的时候,于乱云飞渡的苍天之下,向着解救他的军人行礼致敬,这就是受难者对灾难本身的最好的心理救助,三岁男孩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医生。再有就是那位被俄罗斯救援队救出的幸存者,缓过来第一句话就是——看到外国人还以为把老子震到国外了!大难过后生命的乐趣油然而生。
极不赞成网上炒作的那种——让三岁的郎铮去点火炬,这很像在用两级体验去拷打一个三岁儿童的弱小生命,这也很像我们这些好大喜功、浮夸躁动之辈制造的灾难狂欢。郎铮的确勇敢而可爱,他致礼的那一刻确实具有震撼力,你甚至可以说他爆发出天性的经典。但是,打住,荣誉对一个刚刚从灾难中脱身的三岁孩子来说,就是虚荣,容易给他带来无所适从的畸形心理和过量的公众因素的侵袭。虽然奥运圣火很神圣,但郎铮需要的是平凡、安静,一个普通孩子的正常生活进程,而不是去当一个“幼儿明星”,我相信郎铮的内心绝对没有为万众瞩目准备好,他的家庭也不想在余震不绝中就被迅猛打扰。
一方面是焦虑不安的灾难残留心理,一方面却是要把一个三岁孩子迅速推向成人虚荣的集体无意识狂欢,中国人的心理结构脆弱而单一,要不过分悲伤,要不过分癫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