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如恶搞

(2006-09-25 00:35:29)
分类: 大仙最新随笔
                    不如恶搞       
 
    一定是恶搞,而不是饿搞。吃饱了撑的,要消消食,所以到处恶搞,所以在“善作剧”之后,再去“恶作剧”,当一个“恶作剧作家”。
    我一见着流行和经典,就手痒痒,不给它恶搞了就不踏实,脑海里蜂拥无数恶搞的念头。原先很流行的一个词儿,叫“搞对象”,如果对象谈崩了,就叫“恶搞对象”。
    所以,你瞧,你瞧:不如恶搞,清醒倒不如晕倒,让自己走向高潮,是每个人的法宝。继续恶搞,装善良不如恶搞,用这个方式打造,没有人觉得不好。
    新批评悍将威廉·燕卜荪著名的诗歌语境论著《含混七型》,同样适用于恶搞,恶搞的七大模式应该为:反讽、悖论、隐喻、张力、夸张、歧义、混淆。后来,解构专家德里达又创下文本的“增补理论”,在原著的基础上对原著的意义实施反攻,产生变异延伸的效果。台湾诗人洛夫后来也提出,对原著要采取“轻度晦涩与边缘欣赏”的模棱两可的态度。
    美国新批评双侠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在《意图谬误》一文中,强烈要求混淆作品和作品的结果,他们认为:世间有群氓心理,精神变态和神经官能症,还有所谓“自由浮动的忧虑”和种种为人泛泛理解和处于萌芽阶段的顾虑、消沉或振奋等心理状态以及流行一时的忧郁或欢乐等气质。这都会造成人们在阅读和观赏作品时,产生一种气质冲动,对原著进行反叛和颠覆。最典型之例,就是《馒头》对《无极》的覆盖和误导,《无极》本身是作成艺术风格的,但被《馒头》一嬉笑,一冲突,顿时不伦不类了,陈凯歌立马就被胡戈置于悖论之中。英国玄学诗人亚历山大·蒲伯的诗作写得极为准确:生下只为死亡,思索只为犯错,万物之灵长,又被万物捕食……
    最近对国家级女诗人的“恶搞总动员”,则是集体无意识的群氓心理的一次“诗歌大串联”,使沉寂多年的诗歌狂欢不止。由于国家级女诗人的“馅饼”过于粗制滥造,使得人人都想通过恶搞迅速过把当诗人的瘾。与其说这样的诗人人都能写,还不如说是真有人愿意让自己的诗享受恶搞待遇,国家级女诗人也无形中完成了自己对自己的恶搞,渐渐冲向“恶搞之巅”。
    从“馒头”到“石头”到“馅饼”,恶搞正逐步升级,遍地开花。全世界,全世界,需要的是热闹。你看看,你看看,是什么在恶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