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位置只给特定的人保留


标签:
孔子《孔子》文化随笔陈达夫 |
分类: 影视赏评 |
今天看完传说中属于一些人认为是“烂片”的《孔子》,但我对它的评价并没有那么低。可能是因为我熟知那段历史以及研究过一些典故的缘故,后半场我甚至有些热泪盈眶。
我以为,现在许多人对它的评价,都是失之偏颇的。比如有某某知名股评“道人”仁兄,竟说孔子前置谋略要回三城之事与后面在卫国孔子自称不善用兵相矛盾,以及其他人之等等诸言。尽管史书上确实并未详考此事,但多数评价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然而,世道混浊,孔子身逢乱世,没有精于小人之道,其理想与行为之壮,其爱人之深,有多么不合时宜啊。诚令人不胜感叹!
我以为,孔子确实是孤独的。甚至于他的学生之追随它,也未必全是因为重视他的思想,多是受感召于夫子伟大的人格魅力啊。
不过,就影片的内容剪辑和片段取舍方面而言,确实是有些支离破碎的。毕竟以不足两小时的胶片空间,要承载孔子伟大的思想,容纳非常之长的内容,确实有些困难。或许拍成电视连续剧更好一些。若是电影,应取其最能代表其思想追求的历史时期来拍摄,或更合适些。
再适当展开谈一下。
对于那些不当之评价,我以为,这正是现实社会之真实写照。我们身处高度崇物尚利的社会,几乎很少还有人能真正做到克己守礼,大多都是执著一己之私谋,并一心追求私利而已的势利小人。那位股评道人正是此中人。
再说重点,连这部电影的制作方也不能免俗,是有着明显的商业倾向的。如果是从文化营销的策划方面讲,假如能以古代文言文形式取孔子某个重要历史事情为主线,或能流传文化与电影史千古,或不谋而取奥斯卡之成就。也是未可知的。比如片中竟然没有夫子于东逝之水的岸边,发出千古浩叹的悲凉场景。这确实有点让我有泪有悲,而难生壮烈之感了。
就市场营销的角度讲,对市场需求及其定位的判断失当,首先就体现在观念上不能与时俱进。这是当下许多商业文化人最大的毛病。起码来说,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非常普及了。既然是需要大师手段方能演绎万世师表的孔子,内容上难以做到精准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式的微言大义,那就应该以形式取胜。内容和场景不如复制历史原文,形式上首先就来点“文绉绉”的,一定足够雷翻电晕如今浮躁的年轻人们,一定会更有票房号召力。
这多少让我又想说了:遗憾的是,现在在位置上的都是实权派,没位置的只能改行做起评论家。有能力办好事的不能做事,能做事的净做些没水准的事。可叹又可惜……
严重点说,要让不流浪的小人们拍流浪的君子,本来就勉为其难了啊。但这才是现实的真相。不过,也亏了他们,还能添加上那个那么喜欢脸贴脸的“南子”——这个妖媚人物;更妙的是,她还讲了那么一句堪称魔与道之间经常在文艺片里惺惺相惜的经典之话:
“世人能知夫子之苦,却未必能体会夫子感受痛苦的境界……”
这或许让我想起北宋词人柳永的命运。似乎咱国历来才华横溢的文化人都应该和“名声不好”的女人有一腿,并且总是这类美女才能体贴和理解伟大人物……真是奇了怪的千古绝唱,真是不可思议的中国变态文化人格!
最后呢,也没有必要可惜,因为他们肯定会拍得欠水准,也就留待后来人吧。总有一天,中国灿烂的文化,必将璀璨于世界艺术之巅。今天,只是一些人阻碍了这个进程而已。而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我始终认为,天道是公平的,它只会保留一个机会给最合适的人。就像电影《阿育王》,是不可能再有后人能够超越它的。
结论是,《孔子》可以重拍,但孔子不能复制。因为形式的位置可以给任何人去坐,但有些位置,命运只为特定的那个人保留着,无人可以取代。这是历史的宿命和天意,也是杰出人物确实难能可得,确属珍贵之处。所幸,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分工已经越来越细致,人们获得认同并籍此获得生存的机会要多得多,现代孔子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只能选择投靠政客或老板。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尚身处一个个性被强权文化吞噬的年代,首先就还需要更多的君子为社会进步去流浪与呼号,之后才能让社会进程真正开始向前推进。
http://s1/middle/4922e5b3hc05ff9b0fa9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