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经济学mba管理陈达夫 |
分类: 企业管理 |
摘要
如何有效地融入和影响现实的社会环境以及如何形成宏观思辨的眼光,并具备全面把握世界市场的能力?笔者运用了制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等各种研究成果,比较全面地根据当前现实国情与社会历史传统,通过对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粗略的介绍和分析,来方便大家认识、理解、驾驭和影响商业运作环境,以及如何应对现实中可能和即将面临的问题。
本文是《企业、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基础部分。
首先分析互为依存的政府与企业关系,同时提出了企业应当准确和及时地认识与把握社会环境力量问题。
在此之上,系统地分析了经济制度、规则与管制及其有效性。具体论证制度与管制的有效性的重要性,并试图说明它们不再仅仅只是少数人或集团约束大多数人的强制工具,而是在逐渐通过势力对抗后出现了利益妥协的相对和平状态,逐步变成以所有人和组织作为调整与保护对象;同时证明当强制性规则只保护某一独占权利时,这一权利的享有者将日益在创新能力的衰亡中投入尽量多的保护成本,直至消耗和浪费完原本应该属于公众的资源,也就自然走入毫无权利的破产与失败的深渊。
因此,本文认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而应该是建立在以促进、刺激社会经济发展和不破坏全体社会福利为根本出发点的基础上的自由发展与约束监督关系,或可称作“以自由看待发展”,它们是在不断博弈中互为依存的。而我将企业与政府放在社会的大范围,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
关键词 完全竞争市场,管制,商业环境,环境力量,产权,经济制度与规则
BASAL THEOR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 GOVERNMENT AND SOCIETY
......
KEYWORDS: perfect competitive market, surveillance, business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power, property right, economic institution and regulation
前 言
笔者本来是准备以《企业与政府在日益全球化市场中的关系》来命名一篇稍长点的论文的,但随着思考问题和考虑因素的不断增加,遂有了整本书的构思,来讨论我国的企业等经济主体的现实商业环境。由于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与消费体系,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状况不断地得以改善,农民也是世界市场中最大的消费参与主体,因此我们也必须认真研究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业经济制度。如果将这些问题都作为一个互动的环境力量加以对待的话,仍然觉得还是更改为《企业、政府与社会》比较合适。这里的整篇论文是《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基础部分。当然,我不精通经济学,尤其缺乏必要的数学能力;或者说这篇文字不是在作经济学方面的努力,而是借助各种分析方法与成果来分析处在全球市场中的企业、政府与社会,特别是最需要我们热切关注的本国企业、政府与社会。为了让人觉得这些文字并非一时激情之作,也为了让读者清楚我在胡说些什么,我只好画蛇添足地补充下面的这几段句子。
不过,我深信,这些文字将有可能佐证您正确的思路和理念,也可能会在您有所迷惑的中午不再困倦。
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认为,企业不仅仅只是一个实体,由于它与生俱来的盈利特征,注定必须担当大量的、甚至是全部的社会义务。我确信很多人都会提出各式各样的见解来指责或质疑我的这一说法。结论是,假如我们不能为这个社会谋取(或制造)好处,别人又怎么可能提供好处(利润)给我们?这如同今天您若看不到这篇文字又如何提供这么多善意的建议。
正因为此,所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尤其是那些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值得人们去尊重。它们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制造一切人们日常所需的产品而让我们以越来越低的价格来享受各种产品功能带来的便利与刺激;也依靠不断创新的精神、务实勤奋的服务和灵活机智的定价为我们避开与打击垄断集团的专制盘削提供机会和条件。也正因为此,我同时认为全世界的农业经营者,尤其是我国的农民应当获得尊重与公平对待。农民们在如此弱势的地位,大多依靠充分发掘自身天然的一点点资源来为我们创造源源不断的最为可口的生命动力和初始的身心体验与愉悦;同样的,随着经济地位的日益提升,他们也将是企业产品最大的购买者。这正是我将农村经济问题引入此文的理由。
光说尊重是远远不够的。也正是这些经济主体最需要我们去关注,需要政府去保护与保障。尽管现状差强人意,幸好全球化市场的大门已经打开,他们在为我们提供更为精美、更为多样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也必将更具活力地同商业巨鳄们进行周旋。最终,在全球化市场的竞争中必定使得所有的经济主体都加入到谋求人们幸福生活的行列中来。
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是不可阻挡、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 来自各个经济主体的内在动机;
二 企业规模扩张的外在物质动力;
三 生产要素与物资资源的分布不均衡;
四 单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强国需要,弱国也需要;
五 人们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以及丰富的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
六 世界文化和主流价值观逐步趋同(这本身不是原因,取决于经济又反作用于经济);
七 其他原因……
讲清楚企业、政府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是怎么回事,并不容易。我坚持认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以促进、刺激社会经济发展和不破坏全体社会福利为根本出发点的基础上的自由发展与约束监督关系,或可称“以自由看待发展”,它们是在不断博弈中互为依存的。而我将企业与政府放在社会的大范围,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这里我相信,肯定有很多人会想当然地对社会当前状况进行简单与尖刻的评价,尤其当人们的价值体系是建立在一个很多年以来政权高度集中的国家,他们不相信企业等经济主体有任何完整意义上的自主权,也据此认为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太过微妙,直至认为幕后交易和强制服从才是它们真正应该去做的。话说到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难过,很消沉,也非常困惑。
该怎么表述这个话题?用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我因此几移思路和更改稿件,甚至打算放弃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自发劳动,去作点别的更能带给自己货币收入的事情,或者不如开怀地周游过好本不易得的闲趣生活。
最终让我无法停止思考和写作的社会现状原因是:城市大街上四处游荡着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以及农村土地上勤劳的乡亲们在不停地“翻天覆地”后体会无奈的叹息这一落后的境遇!而同时,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各种学术流派专业门类繁杂,或者为理论而更理论,艰涩难懂。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商学院的学生在修习《企业管理学》的过程中,还非常有必要认真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企业环境》等课程。遗憾的是,国内几乎所有的商业管理院系除了有时开设《经济法》或《商法》外,并无此类课程!如何有效地融入和影响现实的社会环境?在这些方面,学生们认识、把握以及指导自己将来的工作的知识来源就只有依靠个人或别人的经历与体验。这令人忧虑。如果连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以及对政府力量的来源都弄不清楚,他们将如何形成宏观思辨的眼光与具备全面把握世界市场的能力?
另外一个诱因,起因于前段时间,我重读了罗纳德·科斯教授等人的论文集,还是一样,每次都让我沉迷其中难以自拔,也每次都让我惭愧于自己的无知、浅薄和自私。所以我想,不论是否产生效果,总得努力做些什么。罗纳德·科斯教授的故事也足以令人感动。他一生并没有为写作而不停堆砌单词,仅著述不到40篇论文。他于1991年80岁时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篇论文《企业的性质》,是他25岁构思写就27岁发表;第二篇《社会成本问题》,也是时隔23年后写成。他在颁奖演说结束时幽默地说:“一个学者必须承认,如果他说的是错的,立刻会有人指出来。至于如果他对了,他会指望最终看到人们接受他----只要他活得足够地长。”这令我想起第79届奥斯卡颁奖晚会典礼上一位老人谦逊的发言:“我感谢他们,那些关心我的人,那些爱我的人,和那些恨我的敌人。因为他们,我努力地证明了我自己的观点。”
时至黎明,我不由写下如下诗行:
我仰望星空
呼吸安详
你具有神的智慧和宽容
关注平凡人生
照亮漆黑夜晚
分配幸福给那勤劳者
……
不过现状可能不如理想那么乐观。例如听了《华人企业家论坛》的各方发言,这种感触更深。尽管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华人企业家论坛,或者准确地讲只是国内几家产值、效益与知名度稍好点的企业代表在各抒己见。但他们的中心议题是:为什么我国不能产生像同处于儒家文化圈的韩国三星、日本索尼那样的大企业?他们认为,由于技术与管理落后,导致竞争力相对较低是主要原因。但是我不完全赞成这种说法。按此说,实际上主要是人才因素,但我国不是没有优秀的人才,而是缺乏良好的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举例说,如果否认优秀人才的存在,也实际上在断言我国每年那么多大中专院校对其毕业生的数年教育是一种机械式无用工,或者说国人投入用于教育的如此之多的资源是一种浪费!这里,我没有贬损的意思。相反,我部分认同这一说法,诚如我国没有国际性大企业,至少没有民营国际性大企业。我们为什么没有优秀人才呢?在去云南的列车上,经过贵滇地界时,看车窗外的雄奇风景,我感叹大自然的伟力;同时也深深地忧虑,在那些光秃秃的山上连一颗小草都无法成活,这里的人们如何富裕?这难道不也是解释着为什么我国没有优秀人才的本质原因吗----生长环境问题。
我国缺乏世界级(国际竞争力)大企业的根本原因,也是因为我们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赖以生存的本质根系土壤具有这种贫瘠的先天特性。尽管“中国移动”被排到了“世界500强”,我们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那是政府对行业准入实行严格管制后企业垄断利润的结果,并不值得炫耀与效仿。因为如本文中所论,“当强制规则只保护你的独占权利时,你将日益在创新能力的衰亡中投入尽量多的保护成本,直至消耗和浪费完原本应该属于社会的资源,也就自然走入毫无权利的破产与失败的深渊。”而这种可能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正日益明晰。是时候应该警觉与革新了!
该怎样将我们的企业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起码政府就应该在这个社会为它们开辟一个适宜成活与壮大的自由范围,也就是说政府应该致力于制定有益于所有经济主体发展的市场规则,并依此来管制,而不是任意地进行强制干预。因此,迈克尔·波特说:“在现代全球经济下,富裕是一国自己的选择,竞争力的大小也不再由先天承继的自然禀赋所决定。如果一国选择了有利于生产率增长的政策、法律和制度,则它选择了富强。”
我们不是“救世主”,还有很多问题依然会困扰我们;或者权力者才是,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国家或地区,他们或许害怕强大的企业王国会威胁与分割他们的既得权力。但我仍然相信,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等经济主体才是自己真正的“救世主”。如果能这样,必定会给最大多数的劳动者带来幸福的生活与希望。我期望这一天早日来临!或者说,这一切行为都是在博弈。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不例外。我和我的这些文字也不例外。这才是人类文明的所谓游戏规则。您更不能例外。
如何有效地融入和影响现实的社会环境以及如何形成宏观思辨的眼光,并具备全面把握世界市场的能力?笔者运用了制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等各种研究成果,比较全面地根据当前现实国情与社会历史传统,通过对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粗略的介绍和分析,来方便大家认识、理解、驾驭和影响商业运作环境,以及如何应对现实中可能和即将面临的问题。
本文是《企业、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基础部分。
首先分析互为依存的政府与企业关系,同时提出了企业应当准确和及时地认识与把握社会环境力量问题。
在此之上,系统地分析了经济制度、规则与管制及其有效性。具体论证制度与管制的有效性的重要性,并试图说明它们不再仅仅只是少数人或集团约束大多数人的强制工具,而是在逐渐通过势力对抗后出现了利益妥协的相对和平状态,逐步变成以所有人和组织作为调整与保护对象;同时证明当强制性规则只保护某一独占权利时,这一权利的享有者将日益在创新能力的衰亡中投入尽量多的保护成本,直至消耗和浪费完原本应该属于公众的资源,也就自然走入毫无权利的破产与失败的深渊。
因此,本文认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而应该是建立在以促进、刺激社会经济发展和不破坏全体社会福利为根本出发点的基础上的自由发展与约束监督关系,或可称作“以自由看待发展”,它们是在不断博弈中互为依存的。而我将企业与政府放在社会的大范围,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
关键词
BASAL THEOR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 GOVERNMENT AND SOCIETY
......
KEYWORDS: perfect competitive market, surveillance, business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power, property right, economic institution and regulation
前
笔者本来是准备以《企业与政府在日益全球化市场中的关系》来命名一篇稍长点的论文的,但随着思考问题和考虑因素的不断增加,遂有了整本书的构思,来讨论我国的企业等经济主体的现实商业环境。由于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与消费体系,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状况不断地得以改善,农民也是世界市场中最大的消费参与主体,因此我们也必须认真研究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业经济制度。如果将这些问题都作为一个互动的环境力量加以对待的话,仍然觉得还是更改为《企业、政府与社会》比较合适。这里的整篇论文是《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基础部分。当然,我不精通经济学,尤其缺乏必要的数学能力;或者说这篇文字不是在作经济学方面的努力,而是借助各种分析方法与成果来分析处在全球市场中的企业、政府与社会,特别是最需要我们热切关注的本国企业、政府与社会。为了让人觉得这些文字并非一时激情之作,也为了让读者清楚我在胡说些什么,我只好画蛇添足地补充下面的这几段句子。
不过,我深信,这些文字将有可能佐证您正确的思路和理念,也可能会在您有所迷惑的中午不再困倦。
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认为,企业不仅仅只是一个实体,由于它与生俱来的盈利特征,注定必须担当大量的、甚至是全部的社会义务。我确信很多人都会提出各式各样的见解来指责或质疑我的这一说法。结论是,假如我们不能为这个社会谋取(或制造)好处,别人又怎么可能提供好处(利润)给我们?这如同今天您若看不到这篇文字又如何提供这么多善意的建议。
正因为此,所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尤其是那些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值得人们去尊重。它们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制造一切人们日常所需的产品而让我们以越来越低的价格来享受各种产品功能带来的便利与刺激;也依靠不断创新的精神、务实勤奋的服务和灵活机智的定价为我们避开与打击垄断集团的专制盘削提供机会和条件。也正因为此,我同时认为全世界的农业经营者,尤其是我国的农民应当获得尊重与公平对待。农民们在如此弱势的地位,大多依靠充分发掘自身天然的一点点资源来为我们创造源源不断的最为可口的生命动力和初始的身心体验与愉悦;同样的,随着经济地位的日益提升,他们也将是企业产品最大的购买者。这正是我将农村经济问题引入此文的理由。
光说尊重是远远不够的。也正是这些经济主体最需要我们去关注,需要政府去保护与保障。尽管现状差强人意,幸好全球化市场的大门已经打开,他们在为我们提供更为精美、更为多样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也必将更具活力地同商业巨鳄们进行周旋。最终,在全球化市场的竞争中必定使得所有的经济主体都加入到谋求人们幸福生活的行列中来。
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是不可阻挡、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讲清楚企业、政府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是怎么回事,并不容易。我坚持认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以促进、刺激社会经济发展和不破坏全体社会福利为根本出发点的基础上的自由发展与约束监督关系,或可称“以自由看待发展”,它们是在不断博弈中互为依存的。而我将企业与政府放在社会的大范围,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这里我相信,肯定有很多人会想当然地对社会当前状况进行简单与尖刻的评价,尤其当人们的价值体系是建立在一个很多年以来政权高度集中的国家,他们不相信企业等经济主体有任何完整意义上的自主权,也据此认为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太过微妙,直至认为幕后交易和强制服从才是它们真正应该去做的。话说到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难过,很消沉,也非常困惑。
该怎么表述这个话题?用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我因此几移思路和更改稿件,甚至打算放弃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自发劳动,去作点别的更能带给自己货币收入的事情,或者不如开怀地周游过好本不易得的闲趣生活。
最终让我无法停止思考和写作的社会现状原因是:城市大街上四处游荡着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以及农村土地上勤劳的乡亲们在不停地“翻天覆地”后体会无奈的叹息这一落后的境遇!而同时,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各种学术流派专业门类繁杂,或者为理论而更理论,艰涩难懂。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商学院的学生在修习《企业管理学》的过程中,还非常有必要认真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企业环境》等课程。遗憾的是,国内几乎所有的商业管理院系除了有时开设《经济法》或《商法》外,并无此类课程!如何有效地融入和影响现实的社会环境?在这些方面,学生们认识、把握以及指导自己将来的工作的知识来源就只有依靠个人或别人的经历与体验。这令人忧虑。如果连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以及对政府力量的来源都弄不清楚,他们将如何形成宏观思辨的眼光与具备全面把握世界市场的能力?
另外一个诱因,起因于前段时间,我重读了罗纳德·科斯教授等人的论文集,还是一样,每次都让我沉迷其中难以自拔,也每次都让我惭愧于自己的无知、浅薄和自私。所以我想,不论是否产生效果,总得努力做些什么。罗纳德·科斯教授的故事也足以令人感动。他一生并没有为写作而不停堆砌单词,仅著述不到40篇论文。他于1991年80岁时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篇论文《企业的性质》,是他25岁构思写就27岁发表;第二篇《社会成本问题》,也是时隔23年后写成。他在颁奖演说结束时幽默地说:“一个学者必须承认,如果他说的是错的,立刻会有人指出来。至于如果他对了,他会指望最终看到人们接受他----只要他活得足够地长。”这令我想起第79届奥斯卡颁奖晚会典礼上一位老人谦逊的发言:“我感谢他们,那些关心我的人,那些爱我的人,和那些恨我的敌人。因为他们,我努力地证明了我自己的观点。”
时至黎明,我不由写下如下诗行:
我仰望星空
呼吸安详
你具有神的智慧和宽容
关注平凡人生
照亮漆黑夜晚
分配幸福给那勤劳者
……
不过现状可能不如理想那么乐观。例如听了《华人企业家论坛》的各方发言,这种感触更深。尽管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华人企业家论坛,或者准确地讲只是国内几家产值、效益与知名度稍好点的企业代表在各抒己见。但他们的中心议题是:为什么我国不能产生像同处于儒家文化圈的韩国三星、日本索尼那样的大企业?他们认为,由于技术与管理落后,导致竞争力相对较低是主要原因。但是我不完全赞成这种说法。按此说,实际上主要是人才因素,但我国不是没有优秀的人才,而是缺乏良好的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举例说,如果否认优秀人才的存在,也实际上在断言我国每年那么多大中专院校对其毕业生的数年教育是一种机械式无用工,或者说国人投入用于教育的如此之多的资源是一种浪费!这里,我没有贬损的意思。相反,我部分认同这一说法,诚如我国没有国际性大企业,至少没有民营国际性大企业。我们为什么没有优秀人才呢?在去云南的列车上,经过贵滇地界时,看车窗外的雄奇风景,我感叹大自然的伟力;同时也深深地忧虑,在那些光秃秃的山上连一颗小草都无法成活,这里的人们如何富裕?这难道不也是解释着为什么我国没有优秀人才的本质原因吗----生长环境问题。
我国缺乏世界级(国际竞争力)大企业的根本原因,也是因为我们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赖以生存的本质根系土壤具有这种贫瘠的先天特性。尽管“中国移动”被排到了“世界500强”,我们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那是政府对行业准入实行严格管制后企业垄断利润的结果,并不值得炫耀与效仿。因为如本文中所论,“当强制规则只保护你的独占权利时,你将日益在创新能力的衰亡中投入尽量多的保护成本,直至消耗和浪费完原本应该属于社会的资源,也就自然走入毫无权利的破产与失败的深渊。”而这种可能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正日益明晰。是时候应该警觉与革新了!
该怎样将我们的企业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起码政府就应该在这个社会为它们开辟一个适宜成活与壮大的自由范围,也就是说政府应该致力于制定有益于所有经济主体发展的市场规则,并依此来管制,而不是任意地进行强制干预。因此,迈克尔·波特说:“在现代全球经济下,富裕是一国自己的选择,竞争力的大小也不再由先天承继的自然禀赋所决定。如果一国选择了有利于生产率增长的政策、法律和制度,则它选择了富强。”
我们不是“救世主”,还有很多问题依然会困扰我们;或者权力者才是,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国家或地区,他们或许害怕强大的企业王国会威胁与分割他们的既得权力。但我仍然相信,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等经济主体才是自己真正的“救世主”。如果能这样,必定会给最大多数的劳动者带来幸福的生活与希望。我期望这一天早日来临!或者说,这一切行为都是在博弈。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不例外。我和我的这些文字也不例外。这才是人类文明的所谓游戏规则。您更不能例外。
后一篇:融入全球化商业环境首要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