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临大事有静气

(2008-11-20 15:45:38)
标签:

小说

大瓷商

南飞雁

留余

文化

分类: 一页书香

    很长时间没有读到如此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鲜明的小说了,最近听说一部同名电视剧正在拍摄中,但看来不是以此小说为蓝本而编的,遗憾。 

http://images.dangdang.com/images/9321713_m.jpg

    河南作家南飞雁的小说《大瓷商》是一部讲述河南商界英雄传奇的小说,清末民初的千年古镇神后镇以生产瓷器而闻名,在这里卢家和董家是以生产、销售瓷器为主的大商家,但是两家却有着绵延数十年的恩怨仇恨,在两次为朝廷制造具有华夏九州、皇权为象征的禹王九鼎的过程中互相算计、互设圈套,最后互相公开祖传烧瓷秘方化解恩仇,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卢家和董家同仇敌忾,进行殊死斗争来保护秘方。小说以宫廷党争、政权更迭、外交风云为故事推动力,以主人公卢维章、卢豫海与商家同行董家、朝廷官员、慈禧太后、袁世凯乃至海盗、洋人之间展开长达一生的错综复杂、波澜迭起的斗争为主线,以卢豫川与卢家内部的矛盾以及卢豫海与青梅竹马的夫人关荷、陈司画之间的缠绵悱恻、痛苦挣扎的爱恨情仇为副线,众多性格鲜明、可爱可恨的人物交织其中,伴随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矛盾冲突,将晚清的社会面貌和豫商的风采一一展现,紧张动人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主人公屡屡徘徊在生死一线,让读者伴随着其命运的跌宕起伏,为之微笑、扼腕、叹息。小说再现了那个特殊时代中的豫商英杰们的风采,而豫商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商道理念更是令人深思。

   《大瓷商》将卢家和董家的家族故事放到了晚清中国的宏大背景上,新与旧的时代冲突、中与外的民族冲突、义与利的道德冲突、胜与败的事业冲突、分与合的感情冲突,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斑斓的晚清中国社会历史画卷。无论是帝党后党之争,还是戊戌变法,乃至外族入侵,都成为小说将个人故事与历史背景整合在一起的历史舞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晚清历史的艺术复原。小说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形象、历史场面逼真、戏剧冲突紧凑,民族之情、家庭之情、爱情和友情弥漫着悲壮、强烈、精致、细腻而富有古典美学意味。在“卢家”和“董家”人身上,体现的不仅是商人的智慧、热情和勇气,更体现的是作为中国商人能够放下个人恩怨、顾全大局、爱国诚信、忠于道义的商业精神。小说试图在对豫商、对中国本土的民族商业进行一次理性的诠释并抒发一种殇怀。卢家兄弟、叔侄身上所体现的中国式的“商魂”——“每临大事有静气”、“留馀”等理念富有耐人寻味的哲学意韵,但在一个国将不国、纲纪难守的历史大动荡中,却成为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历史挽歌,同时也成为一种历史的警戒:商之兴亡与国之兴亡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经商牟利,乃天经地义;商人维利是图,更是司空见惯。已往我们经验中的商家,更多是看到了他们的利,很少看到他们的苦与悲,很少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小说《大瓷商》全面讲述了豫商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创业的艰辛和开拓商途的不易。原本想按照兄长卢维义的安排读书考取功名的卢维章,却在突发之中迷上了经商,一心想成为商人,用兄长卢维义的生命换来的一座瓷窑作为开始,凭着祖传的秘方和对于烧瓷的热爱和悟性逐渐在商界站稳了脚跟,成功地参与制造禹王九鼎为他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为卢家产业的创始人,也成为与日后董家抗衡的商业对手。在卢维章身上除了有着传统商人在商场上洞察秋毫的智慧和德行以外,他的过人之处还表现在对官场与商场关系的思考与打理上,在“官之所求,商无所退”的生态环境中表现出“不即不离”的睿智,在“豫省有官皆墨吏”的背景中成功地斡旋在商场与官场之间。在他身上还更多的是体现出了民族实业人的“义”,特别是表现在与侄子卢豫川的关系处理上,面对一个为了霸占家业几乎要置自己老小性命于死地的侄子,他表现出了难得的气度和宽容。这些为他赢得了无比的尊重和威信,他成功地把一无所有的卢家发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瓷商”,并为开拓销路心力憔悴,为日后儿子卢豫海把瓷商生意推至顶峰书写了重要而光辉的一笔。

    卢豫海的胆识和气魄在一出场就似乎预示着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的不同凡响,无不表现出他就是那个生长在黄土地上的由青涩、楞头、急躁到成熟睿智、敢爱敢恨又满怀理想的当家人。卢豫海有“拼命二郎”的绰号,几次凭着敢打敢冲的劲头挽救了风雨飘摇中的卢家,在商界树立起一个义商的新形象。坚韧的性格和一往无前的闯劲让他南下景德镇牛刀小试,万里北上通商,创身股银制,与洋人决斗、做生意,他屡出险着,屡建奇功,也几番险些将身家性命毁于一旦;为了把大瓷商的生意做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他容小人,结君子,从海盗到洋人都能够成为他的朋友,他重义轻利,不做霸盘生意,屡次与对手化干戈为玉帛;他为朝廷慷慨解囊,为灾民施粥济困,一桩桩,一件件义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诚信,有爱心,有创新的商人。卢豫海是一个富有悲剧色彩的商界英雄,当他竭其一生之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之际,中国也到了国将不国的境地,列强入侵,朝廷腐败,让他心力交瘁而夙愿难圆。在卢豫海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血性男儿的“情”和“义”,他在落难之时曾经景德镇认在许老爷子夫妇门下,为了实现当初要为许老爷夫妇送终的承诺,他在心悸之病复发之时毅然坚持前去送终奔丧,最终实在无法前去让妻儿代替,导致了结发之妻关荷的意外遇害。妻子关荷和姨太陈司画的情真意切让他一直生活在愧疚和矛盾之中,与董克良的相逢一笑泯恩仇无不表现出他是一个重情、重义、重友的性情中人,也正是他重义轻利的品格,无形中拓展了他的经商空间,为他赢得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和利润,也带来了生意上的良性循环。卢豫海还是一个爱国的商人,尽管腐败的清政府在他经商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但他是大清国的子民,是皇上的子民,只要国家需要,他会毫不迟疑地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朝廷。他事业的顶峰时期似乎在动乱的年代,社会给他带来的是商机与冒险并存的机遇,他经商的道路上战火纷飞,险恶不断,富于创新、抱负远大、与敌抗争的历程为他书写了辉煌的一生。
    小说还着力刻画了以董振魁、董克温、董克良为代表的瓷商董家,作者并没有把他们一味地作为“反派”来描写,在冷酷、阴险和贪婪的董振魁身上也有对竞争敌人的恻隐之心,也有商道的原则和道义,也有对于儿女的温情,董振魁与卢维义在商场斗智斗勇成为小说一开始的主要基调,并成为故事发展的主要脉络。董克温是董家的大少爷,一个视烧瓷为生命的“痴人”,为了得到卢家的秘方也参与到了加害卢家的恶行中,他一生无妻无子,整个人是为了烧制极品而活着,烧出了“天蓝”和“玫瑰紫”等瓷中极品,还为此失去了一只眼睛,他身上似乎有太多的“工具理性”。董克温身上的光辉在为日本人运送禹王九鼎的时候得到了彰显,他明知道卢维章为了不给日本人完好的禹王九鼎,在烧制的过程中做了手脚,以致于九鼎在到达日本的时候化为碎片,毅然只身前往并血洒长崎港。给卢维章的绝笔信感人至深,并把董家的烧制秘方给了卢维章,在临死前参悟到应该把所谓的秘方公布出来,两家不要再有恩恩怨怨。在董克温身上有对烧瓷事业的执著,有对瓷器的无限热爱,更有誓死也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的激情和顾全大局的精神,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他更象是一个为民族尊严而英勇牺牲的斗士。董家二少爷董克良是和卢豫海同年同月生的竞争对手,两人的经商才华旗鼓相当,他的出现是董家和卢家矛盾的延续,是作为董振魁与卢维义的斗争的继续而存在的。从小说人物的刻画上,董克良除了具备商人的资质以外,还是一个重情的人,他多年暗恋卢豫海的姨太陈司画,正是这种妒忌加深了他对卢豫海的仇恨,而最终两人相逢一笑泯恩仇,并惺惺相惜成为共同抗敌的战友。由此,一个鲜活的、有情有意的、有所作为、爱憎分明的董家二少爷的形象跃然纸上。

    小说自始至终都在传达豫商“留馀”的理念:“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富以还子孙。” 大概意思是说,要留有余地,不把技巧用尽以还给造物主;留有余地,不把俸禄得尽以还给朝廷;留有余地,不把财物占尽以还给老百姓;留有余地,不把福分享尽以留给后代子孙,融会在字里行间的是豫商的心灵和文明发展史。这让人想起《两般秋雨庵随笔》中的“四不尽”,即“功不可立尽,官不可做尽,恩不可市尽,寇不可杀尽”。这些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一面生动的镜子,“留馀”的理念是在提醒我们如何在财富面前保持头脑冷静和平和心态,如何在秩序混乱中获得均衡,从而救赎欲望带来的沦丧,特别是当前经济过热的历史时期,我们的社会缺失和急需的也许正是这样一种东西。“留馀”是事业成功的秘诀、是从容生活的箴言、是美好人生的智慧。

    小说《大瓷商》巧妙地将“瓷”和“商”紧密结合起来,故事设计得非常精彩且极富现实意义,本书独具特色在于并未局限于卢家与董家以及卢家内部的家族恩怨,而是把重点放在主人公卢维章艰难创业、卢豫海开拓市场,闯荡天下,开辟商路而积极奋斗永不放弃的历程,场面大气开阔,情节跌宕感人,文字充满乡土韵味,亲切平实,小说写的不只是一家一族的故事,而是整个豫商和民族魂魄的精华,以卢维章、卢豫海为代表的中国豫商身上,折射出的“仁义礼智信”正是我们社会当今所迫切呼唤的,他们的重义轻利、诚信、开拓的精神,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写照。作者南飞雁属于“80后”的作者,敢于涉足历史题材的小说,表现出超人的写作勇气和一定的文化积累。

    读完全本,读者的感受就如小说中经常提到的“得劲”,好的小说会给读者永久的记忆,愿南飞雁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