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东港(十二):渔网的编织技艺

标签:
渔网的编织技艺石臼街道“八分算潮法渔民号子 |
分类: 非遗 |
项
目:渔网的编织技艺
地
点:石臼街道
时
间:2017年8月25日
被采访人:申艳花、王洪亮、侯香、李善玲、周林升
图 /
文:林 丽
参与单位:东港区文体局非遗中心、文化馆,石臼街道文体站
“处暑”后两日,天气朗澈。秋日的天高云淡,与夏季的勃勃生机并辉。大地即将金气充盈,清凉四溢。
我们趁天清气爽去往石臼街道采访《渔网的编织技艺》。据考,石臼因有多处碓臼状石坑而得名。上世纪末以前,这里的百姓世代耕海牧鱼,从而形成了具有深厚底蕴的海洋文化,也形成许多颇有特色的叙事主题:渔民节,渔业风俗,渔民号子,结网技艺,算潮法等等,世代绵延,流传至今。到上世纪末,渔业不再是石臼的主要产业,代代传承的海洋文化在这块土地上逐渐模糊与消逝。
(图:织网中用的“梭子”)
我们把采访的地点安排在“十字街”,这里曾被称作“西门外”,曾经是石臼所的“商业街”,“民国中期,西门外街市初成,镇里四乡,赶街者络绎不绝。时光荏苒,店铺笋起,摊贩蜂拥”(《石臼所老街碑记》)。五十年代的渔业合作社,与81年成立的商业经销门市部、土产杂品代销门市部,石臼小会堂(建成年代不详)皆分散在此。如今繁华过去,这里变成一条再普通不过的马路。我们坐在一段老院墙的阴凉处聊天,追今抚昔,似乎这样能更加接近这段人声噪杂,渔商业鼎沸的历史。参与采访的人有石臼十村的申艳花(1951年8月)、二村的王洪亮(1943年11月生)、九村的侯香(1951年4月)、李善玲(1958年11月)等。他们的大半生都浸淫于渔业生产与风俗中,对当地流传的俚语、渔业的生产作业都有着自己的经历与体知。
(图:织网中用的“塞子”)
织网是沿海一带家家户户,老幼妇孺皆能掌握的一种手工技艺。从几岁开始,小孩就学会了“上梭子”,给大人们打下手。十岁左右,就可以像模像样的织网了。因为织网简单易学,只有三种“筘”:别筘、挽筘和平筘。只要有耐心和细心,结成一条漂亮的渔网并不难。织网的工具也简单,仅有梭子和尺板。梭子呈鱼状,有竹子和塑料两种材质,用来缠绕网线;“尺板”又形象的被称为“塞子”,其大小决定了网眼的疏密。王洪亮老人说,渔网的样式是根据渔业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有坛子网(大网)、作网、溜网、旋网、拖网、围网等。而使用什么网则是由船的马力和捕捞需要决定的。
1965年前,网具材料以棉线为主,把猪血烧开后浸泡编好的渔网,然后晾干,拴网坠。网坠一般用陶土烧成。1976年后换成尼龙网、铅坠。
在渔网的使用过程中,不同部位的磨损程度不同:网顶部分很少被损坏, 但中部及底部因经常受到大鱼的冲撞, 水底的石块砖头,
树根, 渔网铅坠的碰撞刮擦而损坏严重。所以网顶部份一般采用四股或六股的尼龙复丝网线,
网眼较大;而在中间部分采用八股或十股的尼龙复丝网线,
在底部采用十股以上的高档尼龙线。网眼也逐渐缩小细密。另外在底部还使用“护网”,以减少网的损坏。
(图:整条网底部使用的“护网”,)
多数渔网不是一气呵成的,拿“坛子网”举例来说,它被分成六节。开始生500多个筘,称为“口”,依次为“衔网”“大生”“二生”“小生”“梢子”,这六节,一节比一节网眼小,形成坛子状。
据《石臼路社区志》记载:“从清朝中期到民国初年,石臼渔民有的就异地捕捞,北上渤海下‘坛子网’捕鱼”“1970年后,大网减少”。
(图:一节网与另一节网用蓝色的网线联结,一节比一节网眼细密)
魚在水中的視野非常開闊, 鮮亮的渔网颜色会在较远的距离就对其产生刺激,
所以在选择网线的时候一般采用蓝色、白色、灰色等颜色。白色尼龙网,网线轻细,适用于浅层海面中,鲅鱼、刀鱼、鲳鱼、白鳞鱼、黄花鱼的捕捞;蓝色、灰色的尼龙网网线粗重,适合捕捞深层海域的风鮹、蟹虾、高眼、八带、子乌等鱼货。
“十三来了大网潮,十七十八整日海,吃了晌饭晚了海,走到二十水断了”,对于潮汐,渔民们用这四俚语概括了潮涨潮落的规律。这几句话解释开讲就是说,阴历十三到二十,称为“大信”。“大信”时“溜”急,这时适用将木桩打在海中,将坛子网固定在木桩上,退潮时收网的捕捞方式。渔民节的形成,就跟坛子网的“拿行”(农历六月十三,以抓阄的方式确定各自的渔场)有主要关联;相对来讲的“小信”,期间为阴历二十七到次月初五。“小信”时水流不那么湍急,适合溜网、拖网等。“信”是沿海居民的专用词。意喻着大海潮起潮落,对渔民从不失信。
在王洪亮老人手书的歌本上,记录着《围网起网号》《成缆号子》《抬船号子》《摇船号子》等等,这些号子配合着渔业劳动而生,有的亢奋有力,有的低沉风骨,顿挫跌宕,兼有号令的作用,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渔民在滔天骇浪中起伏,回荡。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沿海一带的渔业文化经历了一代又一代渔民的累积,如大浪淘沙一般逐渐磨砺,逐渐形成,并经口传心授代代传承。经过我们近十年的整理与申报,鲁南五大调之“满江红”“大调”分别被公布为国家级、省级非遗;涛雒的小海号子、石臼街道的渔民号子,锣鼓敲打乐《斤求两》被公布为市级非遗,并得以完整的保留与传承;这篇文字中,目前关于织网的手艺现已被机器所取代,仅有补网的技艺作为强弩之末仍在延续……
(图:纺绳用的机车)
九月初一,是开海的日子。北方的渔港里,渔船上翠竹凛凛,红旗猎猎,百舸争流,整装待发。渔民们正忙着顺网、抹油、拴浮子、接铁链……与此同时那些关于捕捞的经验,渔业风俗也一起等候在起跑线上,等待着在鞭炮齐鸣中驶向远方的深蓝的海洋。
(附记:在对卧龙山街道周林升老人的采访中,我们还知晓了“八分算潮法”,这种方法采用阴历,上半月阴历日期减1,下半月减16,用得数乘8,得到一个一位或两位数,前面的得数为时,后面的得数乘6为分。比如初3,减1得数为2,乘8得数为16,那么低潮的时间为1点36分。低潮与高潮之间相隔6个小时,高潮时间为7点36分。“八分算潮法”作为渔业文化的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易学便捷,约言丰义,其形成来自时间深处,却是渔民出海时间的一个明确指引。
站在海岸看去,一潮一汐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光明意境里,拍打着千年的海滩,潮涌潮去,无穷尽意。)
--------------------------------------------------------------------------------------------------
作者:林丽,笔名冉、一影,从事非遗工作,尤爱写作,略爱书法、摄影。愿意,此爱绵绵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