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遍东港(三):涛雒鱼灯的扎制

(2017-05-31 09:40:24)
标签: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类: 非遗

项   目:涛雒鱼灯的扎制
地   点:涛雒镇成家廒头
时   间:2017年5月17日
被采访人:成洪积
图 / 文:林 
参与单位:东港区文体局非遗中心、文化馆,涛雒镇文化站
 


 

临近“小满”,我们开始了“走遍东港”之涛雒镇的非遗寻访,此次非遗寻访的项目有三个,先后次序是鱼灯轧制、涛雒黄家羊肉面、手工小提琴。

车子驶在通往成家廒头的大路上,路南可见廒头盐场旧址,如今变成养殖鱼塘。


古时,熬盐之地称为灶地,熬盐户称灶户,熬盐者称灶丁,负责管理的称灶长。这种“生产方式”,从涛雒北部沿海村的村名中即可略见一斑。在原廒头盐场和红旗盐场附近,有东、西灶子村和成、张、尹家廒头村,该地百姓世代熬、煎、煮、晒盐。此东、西灶子村的“灶”字无须多言,这一连串的廒头村的“廒”字,即可能因当时其紧邻屯积食盐的“仓厫”,或因曾立灶煮盐,由“熬”字而来。

成洪积,1956年出生,祖辈生活在涛雒镇成家廒头村,是我们此次采访的鱼灯轧制手艺人。据成老人讲述,70年代,每当大年初二,成家廒头家家户户便开始扎制灯笼,赶在元宵节之前出售。因纸糊的灯笼极易破损,更怕遇上大风天气,做好后要放在专门制作的“风笼箱”中。“风笼箱”以竹子做好框架,四周以麻袋片封好,顶以绳子束口,先前步行时用扁担挑,后来以自行车驮带,去后村、巨峰、虎山、安东卫、秦楼等地大集上售卖。因此,日照的各地在元宵节都燃起来成家廒头的鱼灯,小孩口里念着“照毛虫,照毛虫,照的毛虫害腚疼。针锥扎,麻线缝,看你害疼不害疼。”后面跟着的坏小子调皮劲来了,一块小石头飞过去,小孩的鱼灯破了个窟窿,风灌进去,鱼灯的灯火开始摇曳起来,晃着小孩婆娑的泪眼。

成老人说,涛雒当地的风俗是元宵节,及元宵节前后一连三天都要打灯笼,并有“收灯”之说,如果三天不刮风不下雨,便是收成之年。因此传有“头灯收芝麻,二灯收高粱,三灯收谷子”之说。

成老人的堂屋还是传统布置方式,中堂画下是高足方桌,方桌下有一个长条桌。把长条桌拉出来,平时老人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完成鱼灯框架,印制,上糊等工序的:

第一步,制作鱼灯框架。每年秋天,成老人都要去采集蒲杆(棒槌杆),去叶,晒干,裁截成10-50公分的小段。然后用竹签将蒲杆段连接成鱼灯框架。

第二步,印制鱼衣。鱼衣为单色,一般为玫红,印制与刻版等同与版画。拓印鱼衣的时候,成老人用的是一块青皮红瓤的萝卜。
第三步,上糊。趁鱼衣印好未干,将鱼灯框架抹上浆糊,先糊鱼肚皮,再把鱼衣糊上去。

第四步,涂色。鱼灯晾干后,涂上蓝、黄等颜色。

第五步,糊上“嘴子”(即鱼灯上下的方形开口),与尾巴。

第六步,安装“鱼架子”“鱼底子”,即鱼灯的提手和插放蜡烛的小木板。

成家廒子灯笼有鱼型、鼓型、六棱、四棱,和折叠灯笼等,都统称为鱼灯,取“年年有余”之祥意。


据说,成家廒头鱼灯起源于明朝初年,起初用作夜间行走照明,后来他们在灯笼上绘制花卉图案,并开始流向市场。清康熙51年,江苏盐城人成永健任日照知县,到成家廒头村时发现这里风格独特的纸灯笼,于是提出“北有潍坊风筝,南有廒头灯笼”的说法,为之扬名,并将费时的手绘灯笼改制成刻版印刷。乾隆年间,本村的成季相又改制出西瓜灯笼和折叠灯笼。

最后,我记录了成老人讲述的鱼灯扎制的传承谱系,可追溯的第一代传人为成立邦(约1878年出生),第二代成信元(约1917出生)、成建元(约1912年出生)等4人,第三代成洪积(1956年出生)、成洪荣(1946年出生)等5人,第四代成鲁杰(1983年出生)。

从成老人家出来,我们步行在成家廒头村的大街上,两边村居整齐有致,是洁净的;老井边玫红、粉白的木槿花安静地开着,是洁净的;那盏鱼灯的光也是洁净的,因为用它“照照眼,不害眼;照照头,不生疮;照照牙,嘴里没小虫;照照耳,到老都不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