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少平(愚公)先生谈中国书画(下)
标签:
转载 |
10,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文化是属于用头脑用智比较多,智是用头脑的东西;中国文化它强调的是用慧,用慧比较多是用心,修炼内在状态。所以中国的绘画需要很长时间的修炼,西方艺术家一般是在三十岁以前成功,没成功,你就没有机会了;如果一个中国的画家,他二十岁,三十岁,说是大师,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可相信的,因为他修炼没有到位。修炼的文化,强调的是修炼一个人的常态,常态就是一个人最平常的状态,比如说充满激情的艺术,你可以有,但是不作为中国主流文化提倡的东西,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作为一种主流。你不能时时刻刻保持充满激情的情绪,中国人不强调这种东西,说齐白石、黄宾虹,如果他在50多岁,像我这么大年纪的时候,如果充分去发挥在创造的时候,不会达到像后来的高度。他不断地修炼自己内心和底蕴不断加厚,自然形成了一种风格,这里强调了一点,他不是创造风格,是形成风格,慢慢有的,所以你骨子里有的,自己慢慢带出来,这个风格才是你,它不是用头脑设计出来一个风格。所以中国艺术家不强调设计风格,而要修炼到高度,才会有,不修炼到这个程度,你想出来的这是假的风格。
11,古人云:“作画之病者众矣,惟俗病最大。”,
14,从人外在笔墨的“形质”去窥探人物的内心、精神、品味、情性、才智、品质。这种对人物精神的考研,必由外在的笔墨去体现。晋人书风,飘逸飞扬,绝俗,“潇散、简远、超逸、恬淡、平和、自然、蕴藉”,自有它的笔墨“形质”。而我们的笔墨“形质”则是我们的精神,这是“技”与“道”的关系,“技进乎道”,王僧虔《笔意赞》中说的“心忘于手,手忘于书,心手达情”,这个“情”是得“道”人的情。王僧虔又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即所谓“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