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为什么要在微信群里朗读

(2015-08-31 20:00:35)
标签:

育儿

分类: 教育感悟

暑假说长不长,转眼就到了秋季开学。

今天,班上统计微信群朗读的家长义工子羿妈妈告诉我:暑假期间(7月10日到8月30日),全班累计朗读人次1124次,朗读诗文故事8830篇(章/页),平均每天有20个小朋友朗读,每天朗读8篇/章/页。

就我自己来说,暑假期间,因为支教和多次出差,只有两天没有朗读,一共读完《顾城 的诗顾城的画》两遍,读完诗小说《十岁那年》,读完五味太郎的童年回忆录《时时少年时》,日记体国际大奖小说《永不变老的日记》即将读完。

这是多年以后,我又开始像儿时一样,捧起一本书来,不是用默读的方式,而是大声读出来,将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

还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情景,每天早上公鸡才啼鸣几遍,父亲就把我喊起来,那时天还没亮,我们几个小伙伴就相约一起去学校。到了学校,借着熹微的晨光,我们背诵起课文来。起初才几个人,声音在空空的校园里回荡,后来人越来越多,读书声也更加响亮,一直到东方既白,教室里一片亮堂,老师也来了,我们方才停下来,准备上课。

再后来,我们上了初中,去了师范,倒是也读书,不过却很少朗读了。哪怕是从教多年,也不曾像如今这样,将一本厚厚的书从头到尾大声读完过。

之所以选择在微信群里朗读,也是某一天突发奇想,寻思着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家也能好好读书,而且我还能看得到。于是,将之前建的班级家长微信群直接变成了朗读群。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也逐渐为更多人所使用。班级微信群原本是为了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现在,鼓励孩子们用语音在群里发布朗读,孩子们很容易操作,加上一些热心的家长时时不忘鼓励几句,朗读热情也更加高涨。

一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规定读什么。虽然在班上,我们的晨读时光主要是读《新国文》和童诗(当时是二年级,我们读的是金子美铃的《向着明亮那方》),但孩子们在群里读语文,甚至读起班上正在精读的童书来,都是可以的。在我看来,孩子的学习之初,最重要的不是必须做什么,一定要做得怎么样,而是大家都做起来了。就像我经常说的:“只有行动,才有未来。”当孩子们愿意并敢于在微信群里大声朗读了,就是好的,就是成功的,就应该得到我和其他同学家长的大拇指点赞和掌声与鲜花。我很少去纠正他们什么,哪怕读得结结巴巴,我都会去鼓励,去赞美。偶尔读错几个字,也只会委婉地提醒一下,不做过多计较。因为这是确保微信群里的朗读得以持续的前提。

很多人知道了我们的朗读行动,都很好奇我们是怎么操作的。其实,做起来真是简单,拿起手机,捧起书来,一小段一小段地读,一条一条语音发就行了。不过,在你读完以后,一定要注明你是读哪本书读了多少页,然后以接龙的形式,跟在别人的统计数据后面,这样,统计义工才能看得分明,最后统计也才会清楚无误。群里其他成员,也能一目了然,知道今天有谁参与了朗读,读了什么书,读了多少页。

我也没有强求孩子或者家长去必须去听其他人的朗读,这样很是消耗时间,也不太现实,但是如果你真的感兴趣,也有那个时间,不妨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再听听自己的,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后面朗读能力的提高。但这样的事,我是需要做的,因为我是老师。所以,我一般会利用坐车或者晚上快走的时间,听一听大家的朗读情况,时不时进行一次点评。

这样的回头听其实很有用,我就会常常听出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例如语调变化太少,情感明显不够充沛等。所以读到后来,我已经不再去追求今天一定要读多少页,而是今天我有没有读出感觉来,我对自己的朗读满不满意。不求多,只求好,以身示范,鼓励家长和孩子们同行。

最让我欣慰的是,暑假以来,家长们也参与到朗读中,用自己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诗歌和故事,就像他们也是其中的一个孩子,正在很努力地一字一句地大声朗读,用声音再现文学,重温故事,就像我小时候,在那间简陋的教室里,有板有眼地读着课文一样。

对故事的喜爱,对文字的敬畏,对声音的痴迷,还有群体读书氛围的亲密与感召,发展到后来,会让人欲罢不能。我们的孩子,在起床后朗读,在午饭后朗读,在放学后朗读,在睡觉前朗读,在车上也读,在机场也读,在旅游的途中也读,在老家也读,在大年夜读,在正月初一的早上也读。真的是书声琅琅,诗意盎然。就像我,在西藏支教时,哪怕有轻微的高反,气喘吁吁,还是会捧起书,打开手机微信,抑扬顿挫地读起来。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家长的躬行,是最好的亲子教育》,我这样告诉我的家长朋友们:“我们要求孩子坚持的,自己坚持给孩子看。我们要求孩子遵行的,自己遵行给孩子看。最好的亲子教育,不是把道理告诉孩子,然后让他去执行。任何说教都没有家长的躬行更有示范引领效果。”这样的道理,很多人懂,却未必知道该怎么去做。现在,有了这样一条可行的通道,很值得大家去尝试。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坚持做了一年多;一不小心,有很多老师和家长从微信和微博上看到了我们班的努力和实践,也跟着用微信群朗读起来,而因为微信群朗读,我们离诗歌更近,离文学更近,也离孩子更近。这既是最好的陪伴,也是最好的引领。如果恰好你也有孩子,不妨和我们一样,读起来吧,从阅读出发,去往高地,去往远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