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编辑马
编辑马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648
  • 关注人气:20,0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青春》观后:致我们已经逝去的校园爱情

(2013-04-26 19:51:52)
标签:

致青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娱乐

电影

分类: 工作与生活

                      《致青春》观后:致我们已经逝去的校园爱情

                       ——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

 

    昨天把小说读完,虽然觉着情节简单,但是很想看赵薇是如何诠释青春的,但看完《致青春》的访谈,心里已然没了观影的欲望,主要还是觉得韩庚与我预想的林静相差太远。而玉面小飞龙,演员显得漂亮多于可爱,相比之下也无法突出阮阮的美丽——我倒觉得何洁恢复校园装,形象更加贴近我心中的玉面小飞龙。

     只不过,今天还是鬼使神差地去了电影院,一个人买了超大一桶爆米花,静静地坐到最后一排——谁都有过青春,青春中最美的那段,可能就是校园中的爱情——这部小说虽然简单,简单到青春的描写中几乎就只有爱情,但是它却用让人难以抗拒的名字勾起了我的回忆,也让我来到了电影院。

     当电影散场的时候,想着终于看完了——整个过程就像在看舞台剧,虽然没有何炅谢娜的《快乐到家》那样假得夸张,但是主角们的对白文艺中透着生硬。如果说要用个更加合适的题目概括本剧的话,《致我们已经逝去的校园爱情》可能更加合适,原著中毕业后的职场生活在电影里基本没有体现。

     笑点很突出。  

     整个电影,笑点很多,尤其是前半部分,有点儿像情景喜剧,观众忍俊不禁的笑声,让人觉得青春就是那么快乐。

    人物内心诠释不够,让剧情发展显得突兀。

    女主对于林静的依恋、女主与陈孝正之间的热恋、相隔七年后再次见面后彼此的情感世界……就像舞台剧少了旁白或者自白,这些感情的变化显得非常苍白。几个演员都在尽力演,但怎么演都像舞台剧。如果说跟韩庚的吻戏都吻肿了嘴,我表示同情,但是跟韩庚的两场吻戏,激情可能有,感情却看不出来——而跟陈孝正的感情戏也很简单,没有体现出男女第一次相爱从羞涩到欲望初绽到意欲生死相随的过程——爱情着墨不深刻,分离便显不出痛彻心扉的伤。

    而女主与陈孝正结仇那段,女主的诠释几近歇斯底里,看起来确实有点儿像当年发癫时的小燕子——不是我所喜欢的表演方式。

      人物与结局的改编与原著迥然不同。

     在原著里,林静是骑士一般的男人,冷静成熟,虽然在知道两家渊源后不辞而别躲开了女主,但是其实一直在关注女主,虽然也有过别的女人,但是后来在适当的时候,回到了女主的身边,选择成为与女主一起走到最后的人。

     在原著里,陈孝正是个不懂得交际,外表冷酷决绝内心却有些骑墙的男生,对他的评价是不会沟通,没有长大,所以只能等别人来主动献殷勤,却不懂得主动抓住自己的爱情。

     在原著里,结局是女主最终与骑士般的林静在一起,对于陈孝正,是带着一丝恨意和不屑离开的——作者对于林静的偏爱,对于陈孝正的小小的愤怒,见诸笔端。

     不过,电影编导们不是这样想的,不知是出于整个剧情的考虑,还是出于对陈孝正这个人物的偏爱——骑士般的林静,情感上反而被演绎得有些懦弱。陈孝正自始至终都是一号男主,也没有太多骑墙的表现,对于爱情的选择显得比书中更为坦率和可爱,而且,结局还给观众留了个悬念,一个可能会感动女主让他们的恋情继续的悬念——换了你,你可能会再次选择陈孝正么?

     大槐树,安徒生童话,究竟有何用

     原著中,婺源的大槐树多次出现,作为父母辈爱情的见证,也是女主想要见证爱情的地方——事实上,作者让它见证了女主与林静的爱情。

     而电影中,对于父母辈爱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没有体现得太深刻,就像女主如何从对林静的依恋转而发展为对陈孝正的热恋没有交代清楚一样,整体是匆忙而混乱的。

    还有那本安徒生童话,在原著中也是情感发展的线索之一,而它在电影搞笑场景中出现了一下,就此销声匿迹了。

    安徒生童话、大槐树这些线索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只交代了一小半的水晶鞋的畅想——或者编导本来就不希望女主与林静在一起,所以刻意做了这样的改编,并避开了原作中的这些线索,但爱情剧弃掉了这样的线索,并且没有更合适的线索替代,味道显然不一样了。

     配角让人印象深刻。

     张开,他每次出现,都会让人觉得愉悦,哪怕是心酸的愉悦。就像他默默送给阮阮的满天星那样,甘当配角,但是却绽放了异彩。至于他所喜欢的阮阮,被车撞死的场景算拍得还不错,但她的形象整体都偏成熟,而成熟的女人又怎会选择那样的男人?!    

    爱自己,胜过爱爱情。

    这句话,原本是对陈孝正的写照,但是最后却成了女主的领悟——不过,原著中,女主说这话,最后选择的是林静,那也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而电影中,她却离林静而去,这算是爱自己么?至于什么爱祖国,爱山川……这样的改编,显得空洞而不搭调。

    爱自己,胜过爱爱情——以他们的立场,说出这样的话,也无可厚非,但是以一个母亲的立场,是非常讨厌这句话的。

    以林静的父亲与女主的母亲来看,他们最后想要爱的,却是所谓的爱情——这种交错的矛盾,让读者对于父辈的爱情,究竟是支持还是反对,很难下断论。

    而爱情究竟是什么?

 

    总体来说,对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建议看看小说,能够勾起一些曾经的回忆,体味其中的酸甜,差不多就够了,看电影可能会因为其中的笑点暂时乐一下,但无所收获甚至感到混乱和遗憾——网上很多网评还是很实在的,说它拍得时间混乱,铺垫不足等等,但是有些网评把它说成上乘之作之流的,不知道是托儿,还是在拍赵薇的马屁。

    我自己貌似已经将大学时代的生活遗忘得差不多了,或者是刻意的,想要忘记眼前的痛,就要忘记曾经的快乐与悲伤。今天看完电影后,回想着书中的情节,一直在努力回忆着曾经的大学校园生活。

    你,还能回忆起你我的大学时代么?

    场景一:迎新

    我记忆中的迎新,虽然也有师兄提前寻找目标的传说,但是不会像影片中那么夸张。入学第一年的事情基本已经忘了,除了记得还下着小雨。入学第二年起我便跟着学生会的筒子们一起参与迎新工作,真的都是在尽心尽力服务大众——我是女筒子,男筒子们,真的都是怀揣着贼心木?*_^

    场景二:宿舍卫生

    剧中的男生宿舍简直邋遢到不堪的程度,不知道哪所院校会容忍这样程度的宿舍存在。印象中隔壁班有男生的袜子因为穿了不洗晾干汗后反复再穿导致其具有直立性,但即使如此也未见宿舍脏至不能立足。

    场景三:A片

    书中有男生宿舍看A片的场景,而女主当时正在男生宿舍,电影里改为女主借A片。A片,应该说是大学生最初的性启蒙片,九十年代校园里刚刚普及电脑的时候,经常会有各种卖碟的人上门推销——男筒子学推销者很像,云:嗨,哥们,要光盘么……

    本科时代的我经常光顾男生宿舍,有次去敲门,可能大家并不知道是谁在敲门,顺手就开了门,开门之后所有人都傻眼了:我傻眼了,眼看着满屋子男生正坐着面对同一个电脑,电脑里俨然传来A片的声音;男筒子们也傻眼了,没想到门口站着的是女筒子,立马关门……再次开门的时候,已然换了片子。

     场景四:自习

     情侣一起上自习,在任何一个教室中,都是一道必有的风景。不过要是风景太靓丽或者太惹人瞩目,也会引起纷争。

    女主在自习时吃东西,除了男主,旁边人如此淡定,也是让人欣慰。要知道一般情况下,会有忍不住的主儿跑过来给与各种提示,或直接提示女主,或间接提示男主。

    有关美女自习的事情,记得有一件。某男生的女友实在太靓了,穿得又很辣,以致于在自习室,引起了别的男生的不良反应,由此引发了一场不小的纠纷……还有筒子记得是哪出木?哈哈。

     场景四:追求

     这部电影里,女追男是主基调,貌似女人们对于爱情,都是那样勇敢和坦率。而女追男,隔层纸,基本成功率很高。至于男追女,则隔堵墙。

    看到陈孝正被追时的囧样,让我想起我上铺。有段时间,有个别的系的男生,因为某个课程而认识了她,于是开始了猛烈的追求行动,时刻追随着她,所谓“我的爱赤裸裸”——当然,这种行为并没有得到上铺的响应,反而让她觉得非常为难,甚至有些恐惧。在一段时间非常明显的拒绝之后,此男终于消失了。不过,后来我们看到他在他们系参选学生会主席,口号大概是:“我的热情赤裸裸。”

    场景五:打开水,烧电炉

    我不记得那谁是否给我打过开水,但是我记得大多数宿舍对于打开水都有自己的安排,如果不妥,便成为宿舍不和的一个小种子。

    对于宿舍内违规用电,我们有着各种血与泪的教训。最简单的自然是憋了电,好办,重新让管理员打开就行。最恨的是管理员跟楼长查房没收违规电器,他们并不管电器里是否装着什么,一概到了学期末还给你——然后你会发现各种电器里的各种食物早就霉到让你再也不想要这个电器了——而之前任你怎么求她,希望洗一下电器再让她押着,她也不会朝理你。

    场景六:啤酒,毕业散伙饭

    大学时代,貌似都喝过酒,不管会喝还是不会喝。那个时候都是为了尽兴而喝,一起喝着酒唱着beyond的歌(男生们喜欢,我不会唱)。只不过,那个年代的啤酒,应该多是瓶装酒,罐装的,学生很少买——数一数,曾经有多少个日子,跟舍友喝掉了多少瓶啤酒,你数得清么?

    影片中,有一处让我落泪不已,便是散伙饭那场。考上大学时也曾与父母离别,不过从来没觉得那是多大的离别,因为总觉得父母一直就在身边,而且还未成熟到能够体会离别的滋味,所以之前的小学、初中、高中等的离别,也都一概忽略。而自认为人生的第一次离别,便是大学同学的离别了——一别后,有些同学真的就此再也没有见过。

    我们班本科的散伙饭,吃得也算平和,只是最后有人脸色煞白地躺下了。到了后来两个班的散伙饭,吃饭的味道浓,离别的味道轻了——唯独记得老姚,我们陪他去去送走了可能是他所欣赏的一个女生,看他潸然泪下,之后又把他送走。

    场景七:学生社团

    每个学校都有着无数的学生社团,如果说大学时代没有参加过任何一个社团,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我记不清自己具体参加过哪些社团了,露天社大概一辈子都不会忘,是因为毛毛爸爸所以才参与的。

    后来bbs兴起之后,bbs各个版面便各自是个团体,活动比起各社团毫不逊色。我记得参加舞版的活动,第一次去学校舞池还被一个老头子揩了油;还参加过宠物版的活动,养过蝾螈等活物。当然,说起版面,不可避免就会想到胡子和跑版,running life,对于他来说,或者是一辈子的事情,而对于我来说,只是一小段的回忆。

    场景八:恐龙与美女。

    校园里头,男生宿舍对于美女的讨论和垂涎,从未断过。现在我们学校的男女生比例相对平衡了,可我们上学的时候,男女生比例大概是十几比一,所以女孩子是相对紧俏的,传说每个女孩的身后,都有长长的后备队伍,这个阵亡了,马上会有另一个冲上来——不过这貌似只是传说罢了,身边的女孩子还都是在正常地生活与交往中。

     所谓恐龙,基本是不存在的,每个女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吸引力。当然,美女的吸引力是强大的。记得入学第一年,第一次听到楼下有师兄在离别前哭着喊着“大眼睛”的时候,感觉是新鲜而有趣的。而说到我一个老乡美女,据说她从食堂打饭经过我们年级男生宿舍的时候,就有不少男生趴在窗口行注目礼……

    场景九:出国与分手

    身边因为对是否出国有分歧意见的,确实不少,不过,不管是达成一致后双双出国,还是就此两地分隔形同陌路了,最终能够坚持在一起的,不知道有几对。

    其实我很不理解一点,既然是热恋,又怎会耐不住三两年的等待呢?小说中女主工作了n年之后,仍是孑然一身,而陈孝正也一直认为这是末恋,对其念念不忘——与其如此,为何当初两人不能相约守候,而非要用这种方式来结尾,只是为了虐一下读者?

    如果还在校园,让美女等待三两年,可能不是易事,但是出了校园,就没那么难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