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方,不会包饺子,似乎会被人嘲笑。上次说起我不会擀皮,竟然被一位男筒子嘲笑了,心里暗暗想着,一定学会了这个基本家常活计。已经擀过两次皮,貌似柔韧性还急需增强,但基本能够成型,薄而不破。
这是我第四次独自包饺子,不过以前总是包芹菜猪肉或者猪肉大葱的,毛毛说了太单调,要吃很多种口味的,所以准备给他包其他口味的,包好了放冰箱冻着,以后他想吃了随时煮几个就行。要包得多,以我的速度不知得擀到何年何月了,所以没有自己擀皮,还是买了现成的皮。顺天府边上的面制品做得都不错,包括饺子皮也挺好。
买了四斤肉,猪肉、牛肉、羊肉都有。本来想多包几种的,没想到,一开始对自己太高估了,上手时候拿西红柿牛肉馅儿打头,这个难度比较大,很难拿捏,不仅出水了不好包,而且西红柿很酸,并不好吃。
为了对付和改良西红柿牛肉的,原本打算包的香菜牛肉馅、羊肉胡萝卜、白菜猪肉等,都没有包,直接把香菜全部和在了西红柿牛肉里,再加了部分肉,加大了调味料的剂量,总算酸味没那么大了。又做了三鲜馅儿、香椿鸡蛋、香椿牛肉、玉米蔬菜肉馅儿。
因为毛毛很喜欢吃肉,也很喜欢吃香椿,所以,这些馅儿的,他总体都还满意。尤其是香椿馅儿的,因为从没吃过这种馅儿的,觉得挺香的。
最后多了些馅儿,没面皮了,用自发粉发了些面,做了几个包子。
总体来说,饺子皮和包子皮,以前做得不好,主要原因是和面和得不够软。记得那时候做的包子很硬,而这次的,和得比较软,好包,形状也好看,且蒸了不容易散开。
从网上看到的各种调馅儿技法,总结一下要点:
1.肉馅儿,一定要顺一个方向搅拌,打上劲儿。
记得在老家,老妈包这些馅儿的东西,基本就是把肉啊菜啊调料啊放一起,搅拌均匀即可。后来跟小高奶奶一起包饺子,发现她的手法跟我妈妈的一样。但是看了人家店里做的馅儿,水打馅儿居多,顺着一个方向,搅拌到看不出肉的原样,那样能够使肉细腻且聚团,口感更好。
2.肉和菜都有的馅儿,先调好肉馅儿,再放菜馅儿。
肉馅儿的调制方法基本一致,加入各种调料,顺着一个方向搅拌打上劲儿。郭大姐跟我说过这个加料也有顺序,但是我没记住,看到网上别人写的加的料,基本就是水、油、葱、姜、老抽、盐、白胡椒粉,而我一般用料酒代替水,油放烹饪用油和香油两种(香油最后放),姜用的姜粉,除了老抽也会放一些生抽,白胡椒粉一般不放(孩子不喜欢胡椒粉的辣味),另外加点儿五香粉。
菜馅儿的制作方法,也大同小异:叶类和茎干类多数需要汆一下水,并稍微挤干蔬菜的水分;块状如胡萝卜、藕、荸荠等,直接擦丝或者切末就行。处理完了和肉馅儿放一起,接着搅合匀即可。
为了防止菜馅儿出水,可以在放入菜馅儿后,最后放油,油包水,蔬菜的水分不那么容易流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