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孩子为镜

(2011-10-18 12:28:50)
标签:

情绪

育儿

分类: 育儿杂谈

    昨天电话中,一个妈妈朋友谈及自己因为面临家庭解体而痛苦得放声大哭,恨不得气绝,这个时候,很希望身边的孩子能够安慰一下自己的。只是,孩子看到妈妈痛哭,只是简单地说了句:妈妈,你要坚强!然后继续看他的动画片去了,留下更为伤心的妈妈在那里发呆。

    孩子跟毛毛差不多大,听到她的描述,我立马乐了——这样的经历,我也有过,我也反思过。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孩子的情绪,并没有感同身受地去体会,去理解,去疏导,去劝诫。我们往往因为自身的需要,直接向孩子传递了一个结果的需要:不许哭、别吵、别闹……这种传递,在当时或者有效,孩子的情绪可能暂时得到了所谓的控制,达到了大人的需求,只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可能做了一个坏的榜样。

    记得毛毛在公园里玩,以前的时候,有小朋友过来跟我闹,他会特别生气,因为他觉得别人侵犯了他最爱的妈妈,所以会怒发冲冠地冲过来保护我,意欲“打退”其他小朋友。但是,我那次没处理好,我怕他跟孩子们起冲突,直接拉住毛毛跟他说:毛毛,不要这样,他们是跟我逗着玩儿呢!有很多时候,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我一般不会去指责别家的孩子,因为多数都是玩闹中无意造成的,所以面对生气或者委屈的毛毛,我总是宽慰他,说别人不是故意的,让毛毛别生气。

    或者这些言行,都是不经意的,只是为了平复孩子的情绪,而且我自己还觉得自己很大度——但是,我却没有注意到孩子的需要。

    ——我那样简单的制止,让毛毛很委屈,或许因为我的话,他的内心产生了一些混乱,不知道那种情况下是否应该出来保护妈妈,不知道那些情况下自己是否应该指责对方。而作为妈妈的我,其实很希望他出来保护我,也希望我受到别人侵扰时他能够说句安慰的话——但是,当我这样制止他的时候,产生的结果就是:他会用你所用的方法,来应对你——后来有次有些小朋友跟我闹得太凶了,东东使劲儿打我后背,当时一方面我想让东东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我再跟东东好好说,另一方面我想看看毛毛的反应,我希望他能够站出来保护我——只是,我没想到,东东锤了我几十下,毛毛都没有站出来。我把东东的情绪引导好了,让他明白他错了,他向我道歉了,但是,当我问毛毛,妈妈被打得疼死了,宝贝为什么不出来保护妈妈的时候,毛毛很淡定地说:没事儿,他是跟你闹着玩儿呢!然后并不安慰我,只顾自己玩儿去了——在那个时候,做妈妈的感觉如何呢?就像痛苦绝望失声痛哭的妈妈,其实很需要身边仅有的孩子的拥抱和关心,但是他却淡定地跟你说:没事儿,要坚强!然后接着玩他的去,你什么感觉呢?

    想要得到拥抱,你得首先拥抱他;想要得到关心,你得首先关心他;想要得到爱,你得首先爱他。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也是以孩子为镜,才能知道教育中的点滴得失。

   

    转帖一篇应对宝宝情绪的小文章,供参考:

    1.接受宝宝负面情绪

  既然喜怒哀乐是天生的,就没必要强迫宝宝压抑。在要求他“不可以发脾气”之前,应该先为宝宝的情绪找到出口,譬如给他一个厚宽的拥抱平抚心情,然后试着理解他的感受:“我知道你想继续玩。”或“你害怕别人来抢,所以才推开他,是吗?”,而不要马上就叫他:“不准哭”、“不准生气”。

  专家支招:宝宝有情绪,应先让他情绪安静。爸妈可先抱包宝宝并进行安抚,而不用急着处理事情。而当宝宝有了被了解的感觉,情绪也容易被安抚下来。

  2.给予宝宝适当的规范

  3岁以前的宝宝没有自行分辨对错的能力。针对宝宝的不良行为,爸妈从小就要对其制止并建立适应的规范,避免日后养成习惯。例如:当宝宝出手打人的时候,父母可以抓住他的手制止,然后说:“不准”。宝宝天生有一种不需要理解的吸收能力,能够了解“不准”的意思。每次宝宝出现不良行为时,如果大人能够肢体和语言一致果断地表示:“不准”,宝宝就能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专家支招:父母一定要心平气和立即制止,甚至暂时将宝贝抱离战场。但记得要心平气和,为宝宝做一次高EQ的示范。

  3.鼓励宝宝以替代方式处理冲突

  如果是2个宝宝的冲突,待宝宝情绪平衡些,爸妈可试着向他解释:“那个小朋友和你一样都很想玩,你愿意跟他轮流还是一起玩吗?”或“你只是一直哭、大叫,爸爸妈妈不知道你要什么,好好说好吗?”虽然宝宝年纪还小、似懂非懂,但不讲他就永远不懂。

  专家支招:宝宝情绪起伏很快,应理解他的心理和立场,并且用中立的态度来安抚他。例如:宝宝拿了别人的东西,不要说抢。也让他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并且教他可以用替代的方式处理冲突,可以告诉宝宝:“你可以跟弟弟说,等一下借我玩好吗?”

  4.教导宝宝用语言表达怒气

  研究证明,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较少,因为他们懂得以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于是容易被满足。而且当他们说出自己生气难过的原因时,不仅有助于情绪宣泄,也能获得他人的了解和安慰。宝宝1岁半起不仅口齿逐渐清晰,而且使用的词汇与日递增。趁着这股学说话的热忱,爸妈可以在宝宝挫折、生气、难过的时候,教导他们用语言而非肢体表达怒气。

  专家支招:如果小宝宝懂的语汇少,可以教导一些缓兵之计与动作,譬如摇头表示拒绝,或赶快拿着玩具离开;但2岁以上的孩子,就要尽量鼓励他使用简单语言表达,像是:“我的”、“轮流”或“你等一下”、“我还想玩”等,视宝宝的语言能力而定。由于小宝宝的表达和理解都比较简略,约3岁左右才能彼此沟通,因此还是需要大人在一旁帮忙“沟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