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荨麻疹VS麻疹
(2009-06-07 19:27:09)
标签:
小儿荨麻疹育儿 |
分类: 育儿杂谈 |
————————————————————
因年龄不同,饮食种类不同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各异,如婴儿以母乳、牛奶、奶制品喂养为主,可引发荨麻疹的原因多与牛奶及奶制品的添加剂。随着年龄增大,婴幼儿开始增加辅食,这时鸡蛋、肉松、鱼松、果汁、蔬菜、水果都可成为过敏的原因。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往往喜欢吃零食,零食种类及正餐食品较多,因此食物过敏的机会增多,诸如果仁、鱼类、蟹、虾、花生、蛋、草莓、苹果、李子、柑橘、各种冷饮、饮料、巧克力等都有可能成为过敏原因。
2-7岁的小儿缺乏自治能力,到室外、野外、树丛及傍晚的路灯下,往往易被虫咬,或与花粉、粉尘、螨及宠物如猫和狗的皮毛等接触,它们均易成为过敏的原因。儿童期及幼儿期的小儿抵抗力偏低,容易患各种感染,因此化脓性扁桃腺炎、咽炎、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一年四季均可成为荨麻疹的诱发因素。年长儿、青少年开始对药物尤其对青霉素容易过敏引发荨麻疹。
与成人相比,小儿荨麻疹的治疗还是相对容易些,下面我们就小儿荨麻疹的诱发原因、病程、发病特点等和成人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①小儿荨麻疹由药物、冷、热日晒、精神紧张等诱发,及全身性疾病伴发的荨麻疹远比成少。
②从病程看,小儿荨麻疹多为急性荨麻疹,但是随着年龄增大,儿童及青少年过敏性湿疹和哮喘加重,或服药物,(如青霉素类、磺胺类药物),引发的荨麻疹,可逐渐由急性荨麻疹转变为慢性荨麻疹,成人则慢性荨麻疹、药物所致荨麻疹较儿童多。
③一些特殊类型荨麻疹的病程也较成人短,例如人工划痕症,小儿皮肤划痕症,一般持续2-4周,而成人则达数月或数年。
④有遗传倾向的荨麻疹,多从婴幼儿开始发病,但比较少,日光性荨麻疹、胆碱性荨麻疹(小荨麻疹)也比成人少。然而水源性荨麻疹较成人多见,这时因儿童喜欢玩水所致。
⑤从防治来看:小儿荨麻疹较容易查找原因,病程又短,因此与成人相比,用药简单,治疗时间短,容易防治。
【小儿荨麻疹家庭护理要点】
◎先找出导致这种皮肤问题产生的过敏原。
◎避开病源环境。父母可以试着回想幼儿是在什么环境或者吃过什么食物后发病,以后便尽量减少再次接触的机会。
◎皮肤要保持清洁、干燥,预防继发感染。
◎孩子的指甲要剪短,对于较大孩子应尽量说服其不要用手去抓痒。
◎皮肤痒时可以涂一些止痒药物,例如白色洗剂或炉吠洗剂等。
◎饮食方面要注意避免吃与引起荨麻疹有关的食物,如鱼肝油、虾、鸡蛋、牛奶等动物蛋白,俗称“发物”。多吃青莱及碳水化合物类食品,尽量少吃刺激性食物。
小儿荨麻疹的治疗
小儿荨麻疹也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荨麻疹治疗相对容易,而慢性荨麻疹治疗时间则需要延长。
小儿急性荨麻疹发病十分突然,可在一瞬间内皮肤异常刺痒,随着痒感和搔抓迅速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红色、苍白色的风疹块;有的为环状,也可互相融合成大片,约10分钟到几小时内很快消退,不留任何痕迹。皮疹发生部位不定,如用针头在患儿正常皮肤上划痕可出现与划痕一致的红色疙瘩。多数患儿除皮肤奇痒外,没其它不适感;少数患儿内脏受累出现发烧、头疼、气憋、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不适;重时有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若是小儿荨麻疹持续复发超过六周则成为慢性荨麻疹,致病原因则不一定和食物有关,其他很多因素都可能引起小儿慢性荨麻疹。如温度变化、物理变化(如搔抓)、灰尘、花粉、丝袜等对局部皮肤产生的刺激、情绪引起血管紧张等等。像有人碰到冷水会过敏,有人碰到热水会过敏,都可能引起小儿慢性荨麻疹。也有—半以上的患者可能根本找不到明显的治病原因。
形成小儿慢性荨麻疹的原因很多,因此医师遇到这类病人时都会非常详细的询问病史,并要病人尽量避免可能引发的因素。由于病情可能反复发作,因此建议不要采用注射药物的治疗方式,因为长期使用的副作用较大,而较宜采用口服药物的方式,以便能维持血中药物的浓度。但大多数小儿慢性荨麻疹病人使用了药品后会有嗜睡、全身无力等情形,因此,患者最好能和信任的医师长期配合,不要一觉得药物无效就又换医师。
——————————————————————————
麻疹(摘自百度百科)
麻疹的临床表现
(一)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 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③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出现红色细小内疹。第2~3日可于双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称麻疹粘膜斑,为本病早期特征,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粘膜,偶见于上腭,一般维持16~18小时,有时1~2日,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