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应强制规定一个家庭同时拥有多套住房的(不论是商品房还是福利房),应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多余房产全部出售完毕。逾期未出售的,国家将额外征收土地资源占用费和所得税,土地资源占用费和所得税的征收标准应与购房者所购套数挂钩,实行累进税制。
2、国家应明确规定,大中型城市未来新开发的商品房只向本市居民和在本地拥有正常职业的个人或其家庭出售,其他无正当购房理由的投资者不得购买。
3、有条件地允许部分家庭拥有第二套住房,如第一套面积过小、子女成年、赡养异地父母、工作调动等特殊情况,在履行必要的手续后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可以免征土地资源占用税。
4、为了保证“一户一房”制的执行效果,国家应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完成各地商品房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联网工作。
看了以上文字,是个正常人,大抵都会觉得有些不妥,至少隐隐觉得有些不妥。嗯,如果真的实行一房一户,那么是个人就成立个“户”,岂不原来的一家人又可以有多套房?◎!
在焦点网上,大家对于这样的文章,多数也是批驳,尤其,文章标题突出了文政是“社科院×××”所撰。社科院是什么地方?他们的文章言论对决策者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员又是怎样的水平?
很理解大家的心情,面对一路高歌的房价,作为老百姓的一员,谁都无法忍受,谁都想让房价低点儿,谁都希望政府赶紧想出对策解决关系民生的住房问题。
每个人都想过体面的生活,这也关乎人权问题。每个人都有活得有人性尊严的权利、谋生的权利、住房的权利、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享有清洁和健康环境的权利,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关于住房,应该入宪,作为基本权利对待,就像义务教育一样,让政府想出合适的对策。当然,如果不愿意接收公立学校的义务教育,那么可以上私塾,上国外,同样的道理,不满足于享用国家住房政策的,可以去买商品房,去买别墅。
“社科院×××”把计划生育政策抬出来,将之与住房政策相提并论,认为都是基于人多地少的原理。其还考虑中国人受儒家影响之大,要满足大家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的美好愿望。
对此,本人并不赞同。
首先,这个提议,定位有问题。什么是“户”?如何限制“户”?连“户”都难以定义和限制,如何一户一房?
孩子和房子不同,并不能相提并论。为了要孩子,父母可以牺牲其他很多事物,那是血脉的延续,大多数父母不会因为只能要一个孩子而产生真假离婚等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问题,计划生育在一定时期内是利大于弊。但如果是房子也实现一户一房,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势必要实现多个“户”,最终可能家将不家,小家不和,大家不稳,国家难平,还谈什么儒家啊。
其次,谁说了中国人一定要买房子。住房的权利,也即有房住,那么可以租房,包括政府提供的福利租房和个人自负的商业租房。
撰文者可能处于中等收入阶层,所以认为房价降到四五千了那么大家都能买得起。即使房价降到4000一平,还是有很多人买不起,你还要为了他而再降房价么?!
不能以为你自己满足了,大家就都满足了。社会构成太复杂,我们每天朝九晚五挣点不多不少的钱,买不起房了,以为房价跌下来就能买的起了就满足了。那么挣的钱只够温饱的人们,他们又该怎么办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什么事情最好不要一刀切。商品房,既然叫商品房,那么就照着商品走,否则就别叫商品房。老百姓谈起买房就难受,最大问题不是因为买不起商品房而难受,最大的问题是因为没有房住而难受,社会开始出现不安定因素,那么,政府就应该想法解决问题,让老百姓有房住,而不是让老百姓买的起商品房。
个人觉得,房子跟孩子不同,房子就像饭一样。
对于吃饭,最低层次是要有的吃,不能饿肚子。如果实在没钱买吃的,那么政府就给低保,给你钱买吃的。可能这样未必吃的很好,甚至比较差,甚至不太饱,但至少不会饿肚子。如果有点钱,那么可以吃稍微好一点,饱一点。如果钱再多一些,那么就可以吃得更加丰富,甚至可以下馆子让厨师做给自己吃,或者请朋友一起吃。
对于房子,最低层次是要有房子住,不能流浪街头。如果实在没有钱买房子,那么政府就给提供几近免费的房子住,类似廉租房。可能这样的房子未必很好,甚至比较小,环境比较差,但至少不会流浪街头。如有点钱,可以考虑买经济适用房,体验一下自己有房的满足感。如果钱再多一些,那么就可以考虑买商品房,房子更大一些,小区环境更好一些。
大致如此。
如果政府能够把房子的层次分得更好,把政策落实得更好,让更多的老百姓有机会享受最低的住房保障,就阿弥陀佛了。
想想,如果有足够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肯定还是愿意廉租或者买经济适用房的。廉租房有什么不好啊,每个月掏个几十元钱就能够有地方住,上哪里找这样的好事啊,赚不到更多的钱只够温饱的时候,那就只能将就一下了,来年再努力挣钱贝。经济适用房有什么不好啊,照样是自己的房子,虽然环境差点,楼盘差点,面积差点,不也能照样住么。哪怕是所谓中等收入者,不也是挤破了头想尽办法买经济适用房么。
如果解决了大多数老百姓的居住问题,对于商品房的需求肯定会大幅降低,没有那么多人需要商品房,商品房的价格会升得那么快涨得那么高么?
说大白话容易,做起来就难了。政府如何才能承受那么大的财政负担,如何眼看着到手的肥肉转眼飞走而心如止水,真的很难。
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