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刘称莲亲子沟通育儿 |
分类: 家庭教育 |
家长问:刘老师,我的孩就要上初二了,发觉他对生活对学习总是懒懒的,倦倦的,凡事总看到消极的一面,跟老师交流说他听话但内向,我们家长平时也是想方设:法让他兴奋朝气起来,但效果却不理想,也就是说他身上缺少一种正能量,刘老师,我门该怎么办呢?
刘老师答:
孩子的行为只是表面现象,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孩子懒懒的、倦倦的,又凡事总看到消极的一面呢?如果一个孩子凡事都看到消极的一面,说明她对很多事情都不抱希望,这样的世界观、人生观来自哪里呢?从这位家长的描述里可以看出孩子似乎有些抑郁的情绪,这也是外在呈现出来的应对方式,是孩子内心诉求不被满足的一种表现。
根据埃里克森的八个阶段理论,初二的孩子正好出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孩子最大的危机就是认识自我,你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常常处于非常矛盾和纠结中,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个阶段。因为身体长高了,也有了之前很多知识的学习,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总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做主了,但同时又发现自己在很多事情上有困惑,并不能自己解决而且往往碰壁。于是,内心就会产生很多的冲突和纠结。这个时候如果孩子的生命中有一个人可以支持到他,能够和他一起就社会问题或自身问题进行探讨,认可孩子内心的渴求和想法,并表达自己支持孩子的想法。孩子慢慢就会清晰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特质和资源。在这个人的引导下,他慢慢能够清晰自己到底要什么,或者自己到底可以做什么,那么孩子就会建立起角色的统一性,他的内心就没有那么多的矛盾和冲突。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处于我们常说的“整个人在一个和谐一致的状态里”,这种状态是会让人感觉舒服宁静的。当孩子有了这样的状态,他才会逐步明确自己的目标,同时又可以在当下为目标而努力。
孩子从混沌到清晰,其实是要一个过程的,因为很多东西需要他去体验、理解,但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人生的导师支持他是非常重要的。若果家长正好是孩子人生的导师,孩子就十分幸运了。
我想这个孩子就有可能是处于混沌中,不明白自己到底有什么,自己到底要去哪里,所以才没有做事的动力。建议这位家长先不要着急,先从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孩子身上有什么特质是你喜欢和欣赏的,并且你觉得这就是孩子人生的基石。然后,找机会好好跟孩子聊一聊,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看看他每天都想什么,他有什么样的希望不能被满足,或者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样的规划和理想,他有没有为自己的人生想做的事情,如果他遇到阻碍的话,他希望身边人如何帮助他呢?
至于方法,我曾经有一篇文章叫《目标早确立 提高孩子做事积极性》,里面介绍了很详细的方法,可以找来看看。
我相信只要家长愿意支持孩子,孩子一顶会变得积极阳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