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儿在美国:我有一个难读的中文名字……

(2017-02-20 10:15:50)
标签:

中国文化

刘称莲

李若辰

撕名牌

分类: 女儿在美国

我有一个难读的中文名字,and am proud of it.

李若辰


   中国人的名字往往包含着故事,也带着父母对孩子美好的期待,有的还跟家族的传承有关。一个人被家里的长辈起名字的时候,很多的爱就已经给到了TA。从小被叫着的这个名字其实已经是这个人的一部分,和这个人是分不开的了。女儿李若辰从哥伦比亚大学的亚裔学生的名牌被撕事件谈起,写了关于名字一篇文章。


   最近哥大发生了令人不愉快的“撕名牌”事件,在学生宿舍门上贴的带有中文痕迹的名字都被撕掉了。这种带有强烈种族歧视 的行为引起了留学圈的热议,引出了的关于“名字”的问题:

   在美国生活到底该用英文名字,还是中文名字呢?这确实值得讨论。那我就来讲讲我在美国的见闻。

   或许是出于文化交流上的考虑,我们国家的孩子一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英文了。而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第一节英语课上,老师总是会鼓励孩子们给自己起一个“洋气”的英文名字。就这样,一个班的黄皮肤黑头发的小不点,就都摇身一变,成了“Jack”、“Danny”、“Emily”和“Linda”。

   我呢,也有这样一个小学时老师帮我起的英文名,叫做“Anna”,是个常见得不能更常见,可居“英语俗名榜”首位的名字。少不更事的时候对名字不敏感,反正只在极少数的英文环境里需要用到,所以从小到大,需要用英语交流,我都会说,我是“Anna Li”。

    

    可是来到美国上学之后,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

    起初,我还是带着Anna这个名字,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填写网购地址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写上。但是,慢慢我却感觉不舒服起来,因为这个名字不再是只有在英语课上,或者偶尔遇到外国友人的时候才会跳出来了,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紧紧跟随着我,是我身上一个取不掉的标签 。更糟糕的是,当我试图思考和理解这个名字的含义时,我发现,我无法亲近它,无法与它产生联结。

    这感觉就像你每天都在穿一件不适合自己的衣服,经常尴尬得手足无措。

    可是,我们常说“入乡随俗”,到了美国这个人人说英语的地儿,怎么能不给自己弄一个“洋气”的英文名儿呢?我并没有勇气摆脱“Anna”。


    抱着这个想法别扭了一阵子,谁知道,来到Peabody开始上的第一节课就颠覆了我的认识:课前,在我和每一个中国同学们一样,利索的在名字卡片上写下英文名字的时候,教授却拿着我们的名单,走到了我面前,问道: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to pronounce your name? 可不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怎么发音呢?”

    我一抬头,看到他正指着我名字的一串拼音看着我。

    我乐了,一字一顿的说“Ruò 、chén。”

   Ruŏshēn?”

   Ruò、chén。”我又重复了一遍。

   Ruò、chén!”教授终于读对了!冲我眨了下眼睛,说:“I like your name.”便去研究下一个同学的名字了。

    就这样,教授仔仔细细的把我们班每个同学的名字都学了一遍,努力练习了对于外国人来说最难发的和声调,并告诉我们,如果愿意的话,完全可以用自己的中文名字。那些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带着中国文化内涵的美丽的名字。

    不仅仅这位老师如此,在Peabody遇到的每位教授都会在刚开课的时候认真的跟我们确认一遍我们的中文名字的发音,并询问我们,是希望被叫自己的中文名字,还是英文名字。

    就这样,教授们让我们明白了,我们的名字对于自己身份认同的重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符号,而象征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独特的意义。在Peabody的教育理念中,在课堂上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文化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渐渐地,中国同学们也开始自信地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说出自己的中文名字,在名字卡片上写下自己的中文名字。而热情开朗的美国同学们呢,也往往饶有兴趣的努力学着读出我们的名字,并要求我们一定要纠正他们,读对的我们时候常常一起“Yeah!”地欢呼起来,甚至还要high five一下。如果成为朋友,聊起来自己名字的意涵,我会骄傲的说,“My name is Ruò、chén. It means to shine brightly like the moon and the stars. 我的名字是若辰,意思是像日月星辰一样灿烂美丽。”讲到这里,大家一定可以想象到美国同学露出的赞叹歆羡的表情了吧!

    当然,对名字的身份认同特性如此重视,和美国本身“多种族融合”的国情也有紧密联系。

    在美国学校的课堂上,常常有来自各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同学们;很多人已经在美国生活多年,或者出生在美国,甚至家庭中几代人都是美国公民,但迥然不同的肤色依然显示着他们的不同,他们独特的身份和代代相传的文化一起流淌在血液里。为了让这些移民能更好的融入美国社会,起初最流行的是“同化吸收(Assimilation)”的战略,即让移民抛弃原本的文化和语言,学英文,改名字,按照央格鲁撒克逊的主流美国白人的方式生活。


    然而,换一个好读的英文名字容易,但是要摆脱自己的少数族裔身份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在打破了种族隔离自后,美国社会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种族歧视和不公平现象。因此,移民群体抛弃了自己种族的文化传统之后,却依然在一定程度上被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反而失去了一致的身份认同,成了在文化夹缝中生存的人。

    于是,一种新的“文化互渗(Acculturation)” 战略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鼓励少数族裔在学习和融入主流文化的同时,保留和自己传统文化以及族群的联结,从而保证完整的文化归属感和稳定的自我身份认同。

    这一点直接体现在教育上:学校里,学生们被鼓励保持自己的母语能力,最好听说读写样样精通;而老师们也尽量在课堂上尊重每一个孩子独特的文化背景,将跟他们的族群息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引入教学过程,甚至提供在课上使用母语学习的机会,来为孩子们提供相对公平的学习环境。

    在这样的理念下, 留住自己的名字,也就成了保护自己的文化身份的第一步。


    理解了这一切,现在,我已经不再因为自己的名字而困扰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会用我的本名,越是重要的场合,越是面对重要的人,越是如此。当然,为了日常社交方便,比如到星巴克买咖啡,或者参观点菜,面对只此一面之缘的外国人,我有时会报上我的英文名字,Rachel

    咦,不是Anna吗?

    忘了告诉你,在习惯了用我的中文名字之后,我再也无法接受这个和我的灵魂不契合的Anna了!于是结合自己名字的发音,取了rch两个辅音,起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英文名字。这样,即便是不需要报出大名儿的场合,我也可以保留一部分自己名字的独特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被称呼。 

    在美国的这一系列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名字对于完整的自我的重要性。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种族融合的地方,能够拥有包含独特的文化意蕴的名字,其实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我因为我来自中国而骄傲,无论是我奇怪的名字,还是时不时露出马脚的Chinglish口音,都是我文化身份的一部分,不需要感到羞耻。

    现在,我开口说英语、和美国人交流起来好像都变得更加轻松自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变得更加自信了。 

    现在,跟初次见面的国际友人,我会说:

    Hi, I am Ruochen.

    你好,我叫若辰。

    什么,你不知道怎么发音吗?没关系,我可以教你,“It’s Ruò、ché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