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高三家长:如果您焦虑了,您要自己负起责任来
(2016-10-07 17:43:37)
标签:
家庭教育刘称莲高考焦虑高三家长 |
分类: 家庭教育 |
新学期伊始,高三的孩子中有些人还没有进入状态为明年的大考紧张起来,许多家长倒是先进入状态——焦虑。
焦虑情绪往往没有特定的对象,说得通俗点就是自己想象一个坏结果来吓唬自己,对自己想象中发生坏事情的那个人过渡担忧。说到初高三的家长所过渡担忧的便是明年参加考试的孩子以及这个孩子身上会发生的事情。伴随着他们口头语是“如果……就会……”, “如果”本来就是假设,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困难或危险。
家长焦虑的表现有哪些?
家长的焦虑表现各不相同。有的人会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但怕孩子把时间浪费掉不学习,当他们发现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偶尔看看手机,就很生气,甚至想得很多,“我的孩子是不是谈恋爱了?如果TA在这关键的一年掉链子,就完蛋了。”“我的孩子是不是看不雅视频,如果他真看上了,那该如何是好?”“我的孩子又玩游戏了,这该多耽误学习呀!”就算孩子的房门是关着的,有的家长也会蹑手蹑脚一会儿去孩子门口听听里面的动静。也有家长偷看孩子的手机,如果发现孩子手机里有跟某个异性同学聊天比较频繁,便开始怀疑孩子“不务正业”,感觉很生气,有的虽然不直接说孩子,却总是含沙射影想从孩子那里套出一些话,来证实自己的猜测。
这群家长像特工,又没有特工那样的心理素质,监视着孩子的行动,又常常被孩子感觉到不对劲,从而引发孩子的不满,也让孩子感染上家长的焦虑。
还有的家长焦虑的表现是过度关心孩子的生活,给孩子买许多保健品,就算味道难吃,也要盯着孩子吃下,意思是“这个保健品吃了,你就会身体强健保持体力拼搏。”或者“这是补脑的,吃了这个可以让你头脑更加聪明。”这群家长焦虑的是孩子的身体会出现问题从而影响高考成绩。实际情况是每年参加高考的孩子中,大多数没有吃保健品并没有出现身体问题,也没有因此影响到考试。在有些偏远的地方,孩子们的条件更差,也并没有营养保健品,他们的身体并没有出现问题。有些孩子很烦这样的家长,又知道家长是为自己好,就会勉强满足家长的期望。
有位妈妈则在孩子早晨起床前把水杯端到床头,杯子里放着吸管,让孩子躺着就可以喝到水。这样的妈妈多么爱孩子!可她对待一个17、8岁的孩子像对待一个3岁的小朋友,像伺候皇帝一样地伺候孩子。这多少让人觉得滑稽,却真实存在。这样的妈妈惯着孩子,孩子也许会很享受,可他终究要出门去独自生活,不能想象没有妈妈伺候的日子孩子会如何过。有一天他成家了,会不会希望他的妻子像他的妈妈那样伺候他。
有住校孩子的妈妈要求孩子每天晚上给她在特定的时间打电话,问的也是今天考试了吗,今天吃的什么等等问题,有一个男孩子在应付了妈妈一段时间以后,不胜其烦,直接告诉妈妈:“我以后会把电话打给我爸爸,你以后不要在等我电话了。”妈妈听到孩子这样的话,更加焦虑,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可是实际上,这个孩子跟爸爸商定了,在有需要的时候再打电话给家里,因为他每天功课很忙,并不希望到了那个时间点就停下手头的学习打电话给他们父母汇报。
有些表现比较强烈的家长身体会出现状况,担心孩子明年考不上大学而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有很多家长诉说,孩子高三一年,只要孩子晚上不睡觉,TA便也睡不着。可我们都知道,高三孩子晚上熬夜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动辄要过了12点才能睡。这些家长跟着孩子奥一年,得多么煎熬
还有一想到明年孩子考不上大学就什么也干不了,耽误了工作和生活。有家长说,在单位干着活,突然想起孩子这次月考成绩不如意,离过往几年的录取分数还有差距,便如坐针毡,没法再工作下去。
等等,中高考家长焦虑的心理状态也许还有更多……
家长焦虑的原因有哪些?
我们来看看家长们焦虑的原因吧!
首先,家长把孩子上大学看成成才的唯一途径,或者说把考上好大学看作成才的唯一途径。
孩子考上大学或者考上好的大学也许可以为将来的人生奠定好的基础,但这不是唯一的途径。正是因为大家都如此想,才出现了高考妖魔化的现状。每年高考前,似乎全社会都要让位高考,这样的社会环境无疑给孩子增加了更多的压力,让他们觉得“如果我不能考上大学,我便什么都不是。”实际的情况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考上大学,也不是每个孩子都一定适合接受大学的精英教育。更何况如今社会多元化,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一定会立足社会。孩子的人生路很长,也许TA明年上不了大学,没准哪一年TA觉得大学里的知识是必须的,TA会再努力考大学。这样的例子在我国是有的,在国外更是常见。
考上名牌大学或者考上了一个普通大学,当下感觉好像是有区别的,可实际上孩子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可以选择。有一个孩子就是本科上了本省非常普通的一所高校,毕业后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也有孩子从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后考取了北大清华的研究生。就算最后不读研究生,到了社会上也还是会有很多机会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淘宝网大家都熟悉,创建这个网上购物平台的人马云就是从非常普通的一所学校毕业的。
从这层来说,家长的焦虑其实来自自己对上大学这件事的看法,改变一下这个看法,会不会就放松一点呢。
第二,自己未满足的愿望希望孩子可以完成,希望孩子可以为父母的生活承担什么。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考上名牌大学,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要么没有上过大学,要么没有上过名牌大学,但我们都有名牌大学梦。同时我也相信,准备高考的孩子也都希望自己能够考上名牌大学,而且大部分孩子到了高三都会努力,可是实际能力问题也不可忽视。常能听到家长和孩子不同的声音,家长说“我孩子如果再努力一点的话,就可以上到***大学了”,而孩子说“我知道我自己,我只能上***大学。”
如果我们不能正视孩子的实际情况,设定了一个高标准,希望孩子可以达到,那我们一定是焦虑的。因为这不同于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自己可以说了算,而今是要孩子来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对孩子能否达成并不确定,于是焦虑就产生了。
家长可以不可以放下自己的高期待,想想只要孩子努力了,他考上什么样的大学都不会影响他的前程,就算他考不上大学他将来也会幸福快乐。感觉一下,当你把期待调整一下,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第三,把自己带着恐惧的爱给到孩子,不相信孩子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上面我列举的种种焦虑,都是家长内心有太多的恐惧,害怕孩子考不上大学将来没饭吃,害怕孩子没有好的前程会影响到全家人的生活甚至影响到自己养老的问题。当家长带着这么多的恐惧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就给自己和孩子身上捆上了无形的绳索,让各自都不舒服,对孩子来说无疑就是一种无形的控制。
带着恐惧和担心的家长不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缺乏信心,于是死死抓着孩子,好像一松手孩子就会出差错似的。然而即将高考的孩子有的已经年满18岁,是成年人了,有的也即将年满18岁,按理应该为自己的前程负责了,再怎么说家长都该放手让孩子为自己负责了。
表面看来是因为孩子要高考了,家长才焦虑的。返过来说,孩子无论如何都没有要家长焦虑的意思,可是家长却焦虑了,所以是家长自己的焦虑,而且这焦虑是因为长期以来的恐惧,跟孩子并没有关系。这就好比一群员工在一起,领导一个批评下来,有的人会很紧张,有的人则什么事也没有。这是一样的道理,紧张的人是某些员工,跟某些员工有关系。既然是家长自己的焦虑,那么家长就要为自己的焦虑负责。
家长可以做什么来减缓自己的焦虑?
焦虑于事无补,对孩子也没有什么帮助,所以家长要想办法放下焦虑,真正帮助面临巨大高考压力的孩子。
首先大家要对自己的焦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焦虑情绪的产生并不可怕,只是它真的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当你感觉非常焦虑的时候,要接纳这个情绪,然后问问自己是什么让自己那么焦虑的,如果可以意识到是自己的想法和期待不合理,就要想我上面说的那样改变自己的想法并调整期待。
除此之外还可以具体做一些事情,让自己的焦虑减缓或者放下。
高三家长除了这个身份之外,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所以要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很多家长是有自己工作的,不如还是像过去一样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虽然孩子要高考,我们该抽出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多一些,但做好自己的工作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让自己感觉充实满足,就不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而让自己和孩子都好过一些。更何况,家长做好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给孩子做了极好的榜样。
也许有的家长没有工作,那也可以找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比如孩子上学后可以去找好朋友聊天、购物等等。我认识的家长就会在孩子离开后自己去做瑜伽、读书或者写毛笔字等等来让自己充实起来。
有家长还学习烘焙,在孩子出去上学的时候,用心看烘焙的方法和菜谱,给孩子做顿好吃的。当孩子回到家,吃上妈妈充满爱心的香喷喷的饭食,TA体验到的是满满的关爱和温暖,这样他才可以安心去学习。
晚上如果孩子在家学习,不如自己穿了运动衣出去散步锻炼身体,把安静的空间给到孩子,也给孩子一份相信,信任TA是可以管理好自己的。
夫妻之间互相支持也是缓解焦虑的办法。在高三家长中,往往是父母一方比较焦虑,那另外一方就要多想办法安抚焦虑的那一方,比如俩人一起看看电影,一起出去爬山运动,把二人世界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就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每个人都只能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当家长所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而且是可以切实帮助到孩子的,焦虑的情绪自然会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