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我走过无数次的路。从2014年还在北大读大三的时候开始,一直到毕业后,出国前,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一直在风华支教,每周五一节英语课,风雨无阻。现在到了美国,实在没办法继续给孩子们教课了,只能每个假期回国时多去看看他们,和孩子们聊聊天,再带几本书作为小礼物。
风华是一所私立打工子弟学校,在和我家一街之隔的城乡结合部中占了一隅之地。这里全部都是跟着务工的父母来到北京,却因为户籍和手续文件不齐全,无法在公立学校读书的孩子们。这里低廉的学费适合打工家庭的收入水平,对学籍和档案的宽松管理也符合打工子弟的流动性;于是,虽然学校条件不好,师资力量也十分匮乏,一间间低矮的平房里却总是挤满了孩子,一个班有七八十学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刚刚开始支教的时候,班上的学生三年级了,八十多个人挤在教室里,五六个学生用一长桌,只有两条需要侧身通过的小过道。在这样拥挤的环境里,孩子们要上讲台回答问题都十分困难。
两年前,我第一次进教室就完全懵了。这么多孩子,刚好还都是在爱玩爱闹的年纪的熊孩子,我一个只会笑不会凶的支教老师,能镇得住他们嘛?为了能管好他们的课堂纪律,我第一节课之后赶紧请教了自己的小学老师,学到了不少招数:什么发小卡片奖励啊,积分换奖品啊,讲课图文并茂吸引孩子们啊,分小组纪律竞赛啊……不禁感慨,当老师是在是太有门道了!接着在第二周的课上,我就现学现卖,使出了浑身解数。没想到,效果好极了,很多方法我就一直沿用了下来,到最后已经可以轻松控场,不叫不喊不惩罚也可以让大半个班集中注意力。
当然,课堂纪律这些都是细节,最重要的要让孩子们学到东西。没有做过老师的我摸着石头过河,乱讲乱两次之后很快发现,孩子们的英语基础很薄弱,水平也参差不齐得厉害,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单词都不认识,也不知道该如何发音。于是,我请教了风华的校长,曾经是英语教师的梁老师,也查了很多资料,决定从既然拼读法最基本的字母和单词讲起,给孩子们打下一点英语学习的基础。这些简单的内容让孩子理解在先,掌握在后,配合各种回答问题和拿小奖品的机会,孩子们很是有成就感,上课也很积极。每每我刚抛出一个问题,举手孩子就多得让我眼花缭乱;他们争先恐后,都不知道该叫谁好。
看到孩子们乐于学英语,乐于开口说英语,虽然发音还尚不标准,单词也总是教了就忘,但我也已经非常非常开心,满足了。在教学满一年的时候,我让孩子们每人在纸上写下自己这一年和我相处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很多孩子说,自己的英语有了很大的进步,感觉好像明白了很多。看着他们稚嫩的字体,我的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
最让我感动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和孩子们建立的感情。从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就叫我“小若姐姐”。每周我到学校,他们远远地看到我都会冲我跑过来,一路叫着“小若姐姐来啦!”然后七手八脚地把我牵进教室。这样热烈的欢迎仪式,总是让我受宠若惊。
从三年级到四年级,现在班里的孩子已经五年级了,很快就要进入六年级。我就那么看着他们长大,长高,有了大姑娘和小伙子的样子。这次回风华去看她们,几个小姑娘还挤眉弄眼地问我:姐姐你怎么还没长高呀!我乐了,告诉她们,我早就不长啦,你们赶紧长,都超过我才好!
原来做老师的心境真的做父母的心境相仿:孩子们长大了,自己内心就特别开心满足。
对我自己来说,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到到最后的应对自如,经历漫长的不断学习,适应,与尝试的过程。其实,这也是我成长的过程。
对孩子们,除了爱,还有很多很多的感激:谢谢他们那么喜欢我,几乎是无条件地接纳我,在课堂上那么配合,虽然我只是个没有什么经验和履历的志愿者。
在风华,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老师最大的幸福。这也成为了我决定从事教育行当的重要原因。
教育是一门艺术,支教更是可贵的善行。我更认为,贵在细水长流。在风华的支教是“小支教”,因为我没有去祖国更偏远贫困的地方,而是选择了帝都的一个小角落。然而,风华的支教也是“大支教”,大在“坚持”二字——这不是一个月的集中传授,而是每一周一堂课的浸润,是见证他们一点一滴进步的欣悦。
很早的时候中文系的老师就说过,教育公平问题靠几个爱心支教的学生是不能解决的。当时还有些不理解,而现在,越看多了这个社会,便越深以为然。从打工子弟问题,到留守儿童问题,到贫富差距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这个歪歪扭扭的大厦一砖一瓦砌得结结实实,支教老师们的力量实在微弱得可怜。我们或许能帮一天,一个月,一年,却帮不了孩子的一辈子;我们或许能帮一个人,一个班,甚至是一所学校,却帮不了全中国的弱势群体。
但是,因此支教就失去了意义吗?志愿就是读书人良心大发的无用功了吗?
我认为不是的。帮一个人也是帮,因为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教一天也应该教,因为也许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看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在海边的水洼里救小鱼,有人对他说:“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小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支教不也正是这样吗?
“支教有什么意义?有那么多孩子受不到好的教育,你教不过来的。谁在乎呢?”
“这个孩子在乎,这个孩子也在乎。还有这个孩子。这个也是。”
520这一天,我在风华收到了一朵纸叠的玫瑰花,来自我教过的一个小女孩。以前在我的英语课上最活跃的男孩子告诉我,他现在的学习“Very
good!”。临走的时候,孩子们拉着我的手,叫我一定要再来看他们。几个可爱的小女孩还给了我拥抱和亲吻。
这是一个美好的日子。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感到满足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