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在美国:我是谁?——社区小教堂里的自我认同与宗教信仰
标签:
刘称莲李若辰我是谁 |
分类: 女儿在美国 |
我是谁?
——社区小教堂里的自我认同与宗教信仰
李若辰
今天是祖国的元宵节,也是我来到美帝半年多的日子。凑巧的是,在美国友好家庭女主人Helen的邀请之下,我有幸第一次走进了一个美国的社区小教堂——midtown
这座白身灰顶的小教堂坐落在范德堡大学一街之隔的繁华街道上,周围簇拥着各式各样的小饭店,到了周末便人来人往热闹极了。走进教堂,看到的不是富丽堂皇的装饰和雕塑,而是一个简洁干净的大厅,和工作人员早已摆好的一排排简易活动座椅。小教堂里洋溢着温和愉悦的氛围,家人好友们簇拥在一起轻松地交谈着,等待着礼拜的开始。
第一个环节是唱礼拜歌。令我惊讶的是,所有的歌曲都由当地年轻人组成的乐队现场演奏和领唱,架子鼓,吉他,电钢琴一应俱全,歌曲也都十分新潮动感,是由专门的基督教歌手创作而成。人们用最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歌颂着千百年不变的信仰,这一幕着实令人动容。
礼拜歌过后便是牧师布道。一个年轻的美国小伙子活力充沛地给大家讲解了《圣经:约翰书》中关于自我身份认同的章节。在这一章中,耶稣告诉了犹太人他们所坚持的关于自己身份的判断都是错误的:他们认为自己是亚伯拉罕的后代,因此是在上帝的承诺中被佑护的人们,而事实上,耶稣才是那个佑护者与被佑护者。犹太人讲自己幸福的保证和福祉全部寄托于“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代”之上,因此当耶稣指出这是一个谎言之时,犹太人怒不可遏,甚至想要杀死耶稣。
乍一听,这些经书中的只言片语似乎仅关乎信仰,对于我这种怀着好奇心听布道的“局外人”来说似乎并无借鉴意义。然而在年轻牧师的讲解之下,我慢慢明白了基督教关于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的核心: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儿子,为上帝所爱,这份爱是我们无法改变且必然拥有的,与财富,社会地位,身份角色,性别,作为,全无关系。虔诚的基督教徒将身份认同紧紧系在“我是上帝的儿子,上帝是无条件爱我的”这一点上,于是就获得了关于自己生命的价值的不可撼动的信任,一种不会被剥夺的安全感,一种终极的被爱,被呵护,被尊重的需要的满足。我渐渐听出了门道,环顾四周,看到人们微笑着安静倾听的面孔,仿佛可以看到牧师这一席话带给大家的抚慰与宁静。
“我们是上帝的孩子,上帝是爱我们的,这一份爱不因我们的任何行为,选择,或特性而变化或者减少”。有了这份恒久的爱,我们的生命就有了价值,有了保障。我忽然明白,这与心理学所讲的稳定的“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其实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当我们犯错,当我们遇到挫折,当我们被指责、被批评,被忽视,我们所持有的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同,是否被质疑、被挑战了?那一刻,我们是否会焦虑,愤怒,恐慌,不安?我们内心最深的恐惧是什么?是否正是面对“我是谁?我是好人还是坏人?我是否是有价值的?”这一系列问题的茫然无措?正如犹太人曾坚信自己是被上帝选中并佑护的族群,当他们被告知自己并非被保佑的人们时,那份恼怒与不安。
在礼拜的最后,牧师留了个小作业:请每个人回家之后,询问一个亲近的人,在他们眼中看到的我们所抱紧的“身份认同”是什么?在他们眼中,我们用什么来定义自己的存在与价值?这些认同和定义,是否可以给予我们稳定的力量?
我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或许永远也不会成为这其中的一员,所以我很难像信徒一般将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上帝爱我”这一前提之上。但今天的礼拜留给我深深的学习和思考:我是谁?我如何定义自己的存在价值?关于我,最重要最美好的认同是什么?
我想我的答案是:我之为我,便是我的生命最大的价值与亮点。我被爱着,不是被某个特定的人,某个超验的更高存在,而是被这个世界。
我可以美丽或者丑陋,优秀或者平庸,勇敢或者胆怯,慷慨或者自我,骄傲或者谦逊。我不完美,但我依然美好,不因为我的任何成就,或财富,或样貌,仅仅因为我是我,我是这个世界上,宇宙中,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存在。
夜深了。月蒙在薄云中静默着。
我在图书馆敲下这一行行或许晦涩或许难懂的文字,却并不担心,不惶恐。闭上眼,我感受到了自己生命中汩汩流动的力量。此刻我是虔诚的信徒。我信仰生命,信仰自然,信仰我自己。
这是李若辰的著作,专门写给中学生许多心里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