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控制何时休?

标签:
情感刘称莲育儿家庭教育教育 |
分类: 人生感悟 |
春节回老家乡过年,住在镇上的婆家大哥家里。平日里,公公婆婆单独在村里生活,我们一家在北京,大哥的儿子、女儿也都在外地工作。过年了,大家一下子聚在一起,着实热闹,便也发生了许多平日里不太注意的故事。
故事一
年三十儿那天,该贴对联了。先生和小叔子要开车回村里去贴老宅子的对联,80来岁的公公和婆婆双双要跟着回去,先生和小叔子表示他们可以贴好,让老两口安心呆着。老两口执意要跟着,我便问婆婆:“您为什么药跟着啊,他们俩都50来岁的人了!”婆婆张口就来:“我不放心他们啊!梢门、各窑、磨子还有各神主,过去每年都是你爸盯着他们贴的,要是他们贴错了怎么办呢?”
就因为这一件事,争执了好半天,最后二老赢了,跟着回了村里。
我哑然,这都50岁了的儿子了还不放心,而且还是他们从小就干的事情,这老人要操心到啥时候呀!可操心操到这个份上,便是一种对成长的控制了,而在这种控制下成长的人是不可能真正长大的。许多男人长不大,便是老人不放手的缘故。
中国像婆婆这样的妈妈太多了,总也不放手,把已经长大了的儿子当小孩养。便造就了很多男人结婚后,在生活上把自己老婆当妈妈,家里凡事不操心,因为他从小就被安排好了,没有体验到做主和做事的成就感。说白了,这是一种习得性无助。有的人呢,但凡他要操心,便是要做别人(老婆、孩子)的主,因为他对这样的情形非常熟悉,而且认为做别人的主是理所应当的。这是“习得性控制”啊!
故事二
公公婆婆年纪大了,而且俩人都有腿疾,走路不是很方便。大家很担心他们摔跤,就一再吩咐他们少干活、少走路。可无论怎么吩咐,老两口都该干嘛干嘛,不听大家的,被说急了老太太便连哭带骂,不要大家管他们。他们的理由是:只有活动才觉得舒服,要是停下来就会生病。
于是,一个春节就听儿女们和老人们之间拉锯一样的说着同样的话题,谁也说服不了谁。
有一天,我女儿发话了:“你们光要求爷爷奶奶别动,可爷爷奶奶的需求你们谁知道?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你们让爷爷奶奶什么也不干,他们从哪里体验他们的价值感呢?让你们每天啥也不干,就坐着吃饭,你们谁干呀!”
女儿这话虽然毫不客气,却是界线分明的,楞是把她的爸爸说哑巴了。
儿女们对父母的要求何尝不也是一种控制呢?有些人想把父母接到城市度晚年,老人死活不同意。貌似把他们接过来是对他们的孝敬,其实是剥夺了老人的意志。所谓“孝顺”,“顺其志”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三
大哥家的儿子过完年28岁,家里几乎所有的大人都觉得他该结婚了。这孩子回家呆了不到10天的时间,每天听到的都是关于要尽快找媳妇的教导,而且被逼着赶趟似的相了好几次亲。到最后,只要一有人再提结婚的事情,这孩子便把脑袋耷拉得低低的,任你们说去。临走的时候被他奶奶拉着,苦口婆心地讲了半天,告诉他应该考虑他爸妈的感受赶紧找个媳妇,而且还说到他们想看到重孙子的愿望。我看着侄子无奈地无声地只有点头的份,最后出门几乎是逃出去的。
按道理说,28岁的人了,找不找媳妇,找个什么样的媳妇都该自己说了算,这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却变得好像异常复杂,非得所有的人都为他操持。我挺心疼侄子的,这样被“逼婚”,他在寻找自己终生的伴侣的过程中如何淡定?他到底要孝敬父母满足他们还是考虑自己的幸福慢慢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如果今年找不到,明年春节回家他将会面临什么样的遭遇?
不允许自由选择配偶的人生,不是很悲哀吗?
还有更多的故事,比如吃饭,明明吃饱了,别人偏说你没有吃饱,楞是再给你加;比如拿东西,你觉得不必要,别人偏硬塞给你……
没错啊,这都是为你好,可怎么就让你不太舒服呢?因为这不是你需要的,而是别人强加给你的。从根本上来说,你觉得不是被尊重而是被要求,不是被允许而是被控制。
许许多多的家庭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爱的控制剧,大家一天不明白,一天就不会休止啊!
人有两个很重要的天性,一是独立自主,二是与人联结。
如果独立自主的天性被侵犯了,人就会感觉厌烦、生气甚至愤怒,产生的结果要么逆反要么就是消极抵抗。除非当事人想明白了,否则我们有时看到的妥协也是表面的,内在涌动的一定是不舒服的感觉。
在家庭里,爱是人与人联结的纽带。无论父子兄弟抑或夫妻,给人的爱是人家需要的,联结得就和谐,反之,给人的爱是人家不需要的甚至是人家拒绝的,便会产生冲突。
这是个功课,需要我们去学习并付诸行动,谁最先做到位了,谁就会成为这出“爱的控制剧”的终结者,创造出人人平等的和谐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