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时候不经意会说: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可以那么快写完作业,而我的孩子就比别人慢?
或者:我想让我的女儿跟邻居家姑娘那么乖巧。
大家知道孩子变成这样是怎么来的吗?是从我们家长身上来的,或者是从他成长的家庭习得的!
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做,没有大人的帮忙他是活不下来的,所以他必须依靠大人的养活。同时,他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并且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孩子学习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第一任老师便是家长。
起初,孩子一切反应都是本能,比如饿了,他便本能地去哭。而他一哭家长就去喂,一次两次,孩子发现只要哭就可以有吃有喝,于是他发展出了一种认知:我一哭就有饭吃。因为这样的认知,他从此以后他便用哭来讨吃的了。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当孩子发现可以反复用某种方式达到目的,他便学会了,而且会发展成习惯。这一切都是因为求生存的本能而发展来的。
通过感知发展出自己的认知,并用种种认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便是一种学习。这种学习来自人生最初几年从家长那里获得的。
另外一种学习便是模仿。
孩子生下来并不知道如何做事情,但他会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从而照着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去做。三岁前孩子在家里的时间多,TA一定是模仿照顾者的言行的。爸爸经常指责妈妈,妈妈经常讨好爸爸,孩子要么学会了爸爸的指责要么学会了妈妈的讨好,要么二者都学会了。妈妈经常做事磨蹭,孩子也许就会学会做事磨蹭。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不是天生的,而是习得的啊。
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是我们自己亲手培养了一个这样的孩子。无论孩子如何,怎么说也怪不得孩子的。
话又说回来,也没有必要比较和着急,咱的孩子就是咱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只是不同而已,并没有好坏之分。动作慢一点的孩子也许做得细,慢工出细活。个性张扬的孩子更有闯劲,适合做那些挑战性强的事情,生而乖巧的孩子更适合做哪些事务性具体的不用太开拓的工作。
作为父母,既然我们的孩子已经是这个样子,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不同和独一无二,允许自己家的孩子以他现在的样子发展。如果我们觉得他有些地方欠缺,可以用适当的方式为他补一补,却不可以试图改变孩子本来的面貌。有人说,对孩子的培养要做加法而不做减法,意思大概说的便是这个。保留原有的,添加没有的,让孩子的人生更加丰满。觉得孩子瘦了,均衡各种营养保证他身体健康便是,没有必要把他养成大胖子。
比如苹果,本来就是苹果,如果想让果子长得又大又好吃,就要在根上多浇水和施肥,想办法让果树多晒太阳,而不是试图把它变成椰子。就算施肥浇水也不能过了,过了的话结出的果子便没了味道。所以,要想办法给对了。
世界的生机勃勃是因为丰富多彩而不是单调统一,社会的富有活力是因为形形色色长相不同、思想不同、感受不同、行为不同的人组成,而非所有人都整齐划一。
爱我们的孩子,在他小的时候,就要做好示范,并给予他必要的滋养。孩子长大一点,就要以他的样子去爱他,并满足他的需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