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丰富的课余活动  寒窗苦读的甜蜜素

(2013-09-12 09:50:17)
标签:

家庭教育

刘称莲

课余生活

亲子关系

教育

去看真正的社戏 课本内容真实化

 

女儿上初二时的那年五一,我们一家回山西老家过节,适逢离村子几里地的黄花岭有庙会。黄花岭是一座山的名字,山上有庙,庙里供奉着观音菩萨,当地人称“娘娘”。据说每年“娘娘”生日的那几天,附近村子里的人都会集资举办庙会,庙会必备的一个节目便是社戏。在鲁迅先生的《社戏》里,把江南水乡的社戏描绘得生动有趣,女儿早就拜读过了。这次正好赶上北方山里的社戏上演,女儿便要求和爸爸陪他一起去看戏。

在农村长大的先生和我小时候没有别的娱乐活动,每年看社戏是很让我们期盼的一件大事。我们深知山村社戏条件的简陋,黄花岭因为只有庙并没有人居住,其实是没有戏院也没有戏台的,一切设施都要用钢管和篷布现搭,看台也是用砖头和木板垒起的台阶。为了让女儿能够更加深刻感受乡村文化,先生特意带着女儿在天黑前赶到了戏场。于是,女儿看到了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哗啦啦响着的戏台子,并怀疑“这么简陋的地方,行吗?”

怀着顾虑,女儿看了一场晋南地方剧蒲剧《王宝钏》。后来,她怀着感动,在日记中写到:

“夜幕慢慢降临,村民们在演戏的棚前台阶上坐好,准备看戏。

……

村民们津津有味地看着,纷纷拍手叫好。老人们啧啧称赞着,小孩子们也停止了打闹。一切都那么安宁祥和,人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社戏落下了帷幕,已经到了深夜,村民们三三两两地散去了。我和爸爸打着手电筒,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往回赶。天上的星星很亮很亮,路边林子里的鸟叫声不时传来。在这静谧的山里,我赶到心旷神怡,由衷爱上了山村灿烂的民间文化并对勤劳朴实又智慧的农民产生了敬佩之情。”

我想女儿的这些文字是发自肺腑的,因为她亲眼看到了家乡的民风民情,并且有深刻的体验。

我们且不往远处说,单说孩子的写作,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孩子的文字便不会生动,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孩子的文字才会内容详实且富有真情实感。

 

欣赏厅堂版的《牡丹亭》 品味国粹文化

 

有一段时间,女儿跟我说她非常想看看戏剧《牡丹亭》。原来那一段时间语文正好学到了戏曲这种文学形式,老师便给同学们讲了《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女儿被刘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所以特想看看戏剧形式的《牡丹亭》到底是什么样子。

感觉女儿很想一睹为快,我便在网上搜了搜,当时全北京都没有舞台形式的《牡丹亭》演出,只有东四十条的皇家粮仓会在每周五和周六的晚上上演厅堂版的昆曲《牡丹亭》。

厅堂版的戏曲,是更加传统、更加原始的一种表演形式,看介绍有这么几大看点:

1.  摒弃舞台,回到旧式家班的厅堂式表演;

2.  摒弃扩音设备,回到没有电的时代,角儿完全靠身段和嗓音;

3.  开放式扮戏房一览勾脸绝活……

说实话,我看着介绍先心动了,于是,我跟女儿讲了这个信息,问她愿不愿意去体会一下。女儿很愿意,而且就想在那一周的周五就去看。

我提醒她:“下周一要考试的哦。”

她却说:“老妈,我啥时候因为玩耽误过学习呢,您就放心吧!”

于是,我们又安排了一次非同寻常的“看戏”事件。

厅堂版的戏剧表演跟平日看的舞台剧有很大的区别,一是有一种穿越的体验,因为没有电灯没有扩音设备,好似回到了几百年前的明朝,且更加能体现演员的表演功底;还有就是演员就在观众的身边,现场的互动感非常强,给女儿印象最深的就是思郁而亡的杜丽娘的阴魂从观众身边“飘”过时阴森森的那种感觉。

女儿看了《牡丹亭》后,对昆曲甚至戏曲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体没有问她的感受,不过从她观看时的入神和观看后一个劲地说 “太好了”就能够感受到。回来后,她还特意在网上把《牡丹亭》的剧本看了看,很是为精彩的戏词而折服。

时不时有人夸女儿有一种古典气质,女儿便会调侃地告诉人家:“大概是我老妈让我看古装戏看多了吧。”不知道这算作对我的夸奖还是贬损。

其实看戏这样的活动,看起来是在休闲,孩子却学到了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更何况在这种轻轻松松的体验中,女儿对戏曲这种古老的文化形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不知不觉中就被陶冶了情操。

看完戏的那个周末,女儿专心致志地复习了两天,而且因为周五晚上看了戏,那个周六和周日她比平日更加用功,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考试的效果一点都没有受影响。

在我们家还有我在《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里写的“打飞的”去看流星雨的故事,那是一次让我们全家心灵震撼的经历,我们的那个举动也感动了许多家长朋友。 

女儿现在已经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她有时候会跟我们聊起她小时候的事情,她说很感激我和爸爸带给她很多不一样的体验。她还说小时候其实是很希望在学习之余能够快乐一点、自由一点,生活更加丰富一点的。她还强调,玩一玩并不会耽误学习,而且彻底的放松以后,反而有益于专心学习。

在我和先生看来,学习是随时随地的,不见得非在课堂上或者做习题的时候才是学习,脱离学校课堂的学习会更加轻松,还可以很好地补充课堂知识的不足,丰富孩子的文化素养。

只要家长肯琢磨,孩子的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就可以为孩子安排一些特别的活动,让孩子尽情地参与和体验。如此,孩子在寒窗苦读的岁月里,便也能尝到甜蜜的味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