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经历的“小升初”
(2012-05-21 12:24:58)
标签:
小升初家庭教育育儿刘称莲小学生家长 |
分类: 家庭教育 |
1999年她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就有过一次选择,当时是在不需要交赞助费的上地实验小学、一次性交3万元的北大附小还有每年5000元分6年缴清赞助费的清华附小之间进行选择,最终我们帮女儿选了清华附小。
记得很清楚,我带女儿去面试的时候,清华附小的教导主任高老师问女儿:“小若辰,你是北大幼儿园毕业的,为什么不去北大附小啊?”女儿回答:“北大附小要的钱太多了,我爸爸妈妈交不起,所以我就来这里了。”听得高老师直乐。
那个时候,像清华附小和北大附小这样的小学,只要缴纳赞助费,外地户口和学校子弟之外的孩子都是可以进去上学的。如今听说,除子弟外,必须是共建单位的孩子才进得去,其他人则很难迈进这些学校的门槛。那时候像我们这样的外地户口的孩子比较少,如今的孩子太多了,而且择校的风气也更加浓厚。
小升初要想择校的话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为被选择的学校都要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考试,考试合格才被允许升入。
当初北京小升初的录取方式大概分几种:一部分是特长生的录取。有些中学会录取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特长生,这些孩子要在目标中学报名并参加相关的测试,成绩合格就会被提前录取。另外一部分就是择校生,各学校对报名的孩子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考试,根据成绩择优录取。不过,大多数学校主要考察孩子的数学成绩,更多的是考察奥林匹克数学或者华罗庚数学的学习成绩。还有一部分就是电脑派位。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每所小学都有几所对应的初中,至于被派到哪所初中,就要看运气了,因为名单输入电脑以后,会随机显示出你所能上的中学。
女儿当初上的清华附小电脑派位对应的两所初中都是非常一般的学校,我们便选择了择校入学的方式。因为女儿从上幼儿园到小学毕业,我们都住在清华北大附近,所以选初中的时候也锁定在附近的几所学校——清华附中、北大附中、一零一中学、北达资源中学、上地实验学校这五所中学,希望能有一所中学录取她。
于是,六年级的时候,女儿先和她的一帮同学参加了北大附中组织的资源杯考试。这个考试虽然考的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却也主要考察的是孩子的奥数学习情况。她的有些同学从小就开始学习奥数,所以考得很不错。有一个男孩,资源杯初试结果出来后就因为数学成绩非常突出而被北大附中录取了。女儿没有学过奥数,一下子就被考懵了。清华附中组织的紫光杯竞赛,也是主要考察孩子的奥数成绩,女儿便没有报考。
除了考试,各学校招生工作开始后,也收取孩子们的资料,从中筛选虽然数学成绩不是特别突出,却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
3月的一天晚上,女儿的班主任打来电话,让立即为女儿准备一份资料,学校准备在第二天往附近的一零一中学送去一批孩子的资料,为孩子们争取一个录取机会。她特意叮嘱我们,把资料准备齐备一些,因为女儿的数学成绩不突出,只有用这些资料来吸引中学。
放下老师的电话,我以女儿的名义写了一篇《一个小学生的履历》,开头那一段是这样:
我叫李若辰,是清华附小六年级5班的小学生。我的小学生活用几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全面优秀、充实快乐。”我充分相信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小学生。在六年的时间里,我做了许多事情,学到许多知识,获得了许多奖励。还是一个性格开朗爱好广泛的女孩,我爱好读书、画画、游泳、滑冰、爬山、旅游等等。
下面,我罗列了女儿小学期间的事迹和奖励等具体内容。
履历写好后,已经晚上10点多。带上我收藏的女儿小学阶段所有的获奖证书和六年的学校评价手册,先生去外面找个了24小时营业的复印店,为女儿整理了一份非常完整的资料。等整个资料装订好,先生回到家时,已经是凌晨0点多了。第二天早晨女儿上学的时候把那份资料带到学校交给了老师,被老师当做范例告诉全班同学,准备资料就照着我家的那份来准备。那份资料到现在我们都还保存着,A4的纸共计50来页。不仅仅这次,几乎我们家每一次准备的材料都是最完美的之一,后来的中考,高考的自主招生资料,还有我们给孩子准备的成人礼《缀叶集》等,先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不满意的东西绝对不拿出手,而且他对自己的要求极高。只要他认为可以了,几乎没有人可以挑出什么毛病。
结果,一零一中并不接受小学集体送去的学生资料,而要求在他们开始招生的时候由家长分别带着资料去,由他们审核。
后来,我们复制了好几份资料,往清华附中、一零一中学、北达资源中学、上地实验中学分别送去了一份,等待消息。
我们当时对清华附中抱了很大的希望,虽然女儿的数学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是她有海淀区“三好学生”的荣誉,我们觉得清华附中好歹也会给她一次面试的机会的。女儿也特别想上清华附中,因为她的同学大多数是清华的子弟,可以直接升入附中。她非常渴望能够再和同学们一起走过初中三年。然而一直到四月底,我们愣是没有等到清华附中的任何消息,也没有等到一零一中的消息。只有上地实验学校在面试的时候告诉我们被录取了,7月份去学校参加分班考试。
上地实验学校是一零一中学的分校,属于公办民助的学校,三年需要缴纳3万元的赞助费。这所学校虽然比不上女儿心目中向往的清华附中,却比他们学校电脑派位的那两所学校都要好一些,所以我们的心也算落到了肚子里。
4月的28、29、30号,先生的公司在苏州开会。后面正好是“五一”黄金周,我便让女儿请了两天的假,带着她去苏州找先生玩去了。5月1日,正在苏州狮子园游玩的我们接到了一零一中学打来的电话,通知女儿5月3日去参加他们学校的电脑测试。欣喜和兴奋之下,我们紧急订票于5月2日回到北京。
5月3日,女儿去一零一中学参加了测试,跟其他学校不同,一零一中测的是一份综合试题,且采用微机测试,每个孩子一台电脑,在屏幕上答题。女儿出来说题量非常大,虽然是选择题,但是答题时间非常紧张。
后来女儿的班里只有一个孩子接到了一零一中学的通知。女儿则以2分之差没有被一零一中录取,最后进入上地实验学校,并在7月份的分班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被分到了实验班一班。虽然女儿初中所就读的上地实验学校在北京市并不是特别有名的初中,但是在那里的三年,女儿过得很快乐,成绩也一直不错,方方面面都发展得很好。并在三年后的中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愿进入一零一中学的高中部。
从女儿参加小升初的历程来看,我的总体感觉就是:家长要顺其自然,孩子是哪块料,咱就进哪个庙。孩子层次不同,所进的学校自然也就不同,关键是争取每一次选择都是合适的,所谓“适合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