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己所欲 亦勿施与人

(2012-02-28 09:16:55)
标签:

亲子

家庭教育

青春期

弑母

刘称莲

育儿

分类: 教育视点

    前两天看了几集北京卫视播放的电视剧《经营婚姻》,剧中有个情节印象很深。

    小夫妻结婚的时候,老父亲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就给他们买了套沙发。结果,儿媳妇觉得那套沙发跟他们新房的装修不配套,就自作主张把那套沙发卖掉重新换了一套他们喜欢的沙发。老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以至于高血压病犯住进了医院。

    我们能说这位老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可是他在买沙发的时候没有征求孩子们喜欢什么,结果是好心做了驴肝肺,还觉得自己的一片爱心受到了伤害。

    虽然后来媳妇觉得自己做得有些过分,跟公公承认了错误,一家人皆大欢喜。可我们仔细想想,儿媳妇也并没有做错什么,房子是她来住,自然要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摆放家具了。可是,就是因为她的“任性”,把公公起病了。

    令人深思!

    爱,没错,但是要爱到点子上,才会产生良性的结果啊!

    剧中,还有一个情节。儿子为了含蓄地提醒父母要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做设计的他就画了几幅漫画贴在他们家的某个地方(我忘了哪里了),这幅漫画的内容我想我们许多人小时候或者在孩子小时候的故事书里看到过或者听故事时听到过,就是那个《船夫和他的儿子》:

    船夫带着他的小儿子出海。船夫使劲地划着船,一段时间后,船夫感到很热,就脱下外套,看到儿子穿的严实,也帮儿子脱下外套。又划一会,仍然很热,就脱下里衣,怕儿子热,也帮儿子脱下里衣。又划一会,还是满头大汗,再看儿子,儿子却已经冻死了……

    船夫自己热,就以为儿子也热,而实际上儿子也许还冷呢。

    说到亲子之间何尝不是这样,家长的需求不一定是孩子的需求,家长觉得合理的事情在孩子那里也许就是令人痛苦的事情。

    有位家长的孩子住校,她特希望孩子每天给她打一个电话或者发一个短信,可是孩子不愿意,觉得每天的日子都很正常,没有什么可说的,而且也觉得有些浪费时间。可是这位妈妈不干,依然要每天发短信给孩子,孩子一开始应付着,后来索性把手机设置成拒绝,一概不理妈妈的电话和短信。妈妈非常伤心,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养育了孩子十几年,每天给他电话是担心他,怕他有什么事情,如果需要,她会第一时间去照顾他。

    可是,孩子会怎么想,也应该分析一下。十几岁的孩子确实需要一定的自由和充分的尊重。也许在他看来,妈妈每天的电话就是对他的监督和不信任,监督他是不是在学习,了解他是不是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对这种监督和信任,他非常烦。我想,应该是烦到不能忍受的程度,才会狠心把手机进行了设置的。   

    最近河南省重点中学郑州一中的一个男孩把妈妈杀了,问他后悔不后悔杀妈妈,他说:不后悔。我可以不用学习了,不用压力那么大了。这个孩子杀妈妈的理由竟然这么简单,非常令人震惊。我们先不去责备这个孩子,想想他的内心吧。他厌烦学习多久了我们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他非常厌烦,而妈妈一惯的做法就是让他学习学习再学习。当他对学习的反感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有一天突然像火山喷发一样,能量就无可限量。而在这个案例中,作为每天督促孩子学习的妈妈,无疑就变成了看上去的最大受害者。这位妈妈一定觉得自己每天督促孩子学习,让孩子有个好成绩然后考上好大学,儿子一定会感激她的。可是实际上,那都是她自己的需求,而且对儿子来说,变成了无尽的压力。

    亲子之间,人与人之间,如果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看问题,替别人想想,如孔圣人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也像电视剧中那个妹妹那样,改一改圣人的话“己所欲,亦勿施与人”。如此,误会便会少很多,悲剧也就更不会发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