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学生上网
(2011-09-15 10:46:43)
标签:
网瘾中学生网络游戏家庭教育情绪宣泄育儿 |
分类: 家庭教育 |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中国的网民已经以不可阻挡之势,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国。1月19日,中国信息研究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同比增长5.4%;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
中学生是上网大军中很强的一支力量,我所接触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不上网的,这些中学生有大中城市的,有县城的,也有乡镇中学的。在脑子里过一过中学生上网的画面,感觉比骑自行车上学的中学生还要多得多。过去我们国家是自行车大国,如今可是互联网大国了。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中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就在网络这么普及的情况下,我们的许多家长却谈网色变,认为网络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影响了孩子的正常交往,并想方设法掐断孩子的上网路。
我认识一位朋友,她的儿子上高中。她为了杜绝儿子上网,把家里的电话线断了。后来发现儿子用手机上网,一气之下,把儿子手机没收了。没过几天,发现儿子又拿回来一只手机。问儿子哪里来的,儿子说是借同学的。可实际上,儿子的手机是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最后证实,儿子用自己的钱买手机还是为了上网。为啥儿子那么急切的想上网呢?因为那一段时间世界杯在踢,酷爱足球的孩子特别想从网上了解世界杯的情况,且登陆人人网跟同学们交流对世界杯比赛的看法。而妈妈又把网络断了,没有办法他只好偷偷用手机上网。妈妈发现后,又不问青红皂白把手机也给没收了。最后,儿子只能自己掏腰包再买一部手机,撒谎骗妈妈。
说起这个事情的时候,朋友很是义愤,觉得儿子一点不体谅大人的心,不知道大人是为他好。我跟她说:“儿子没有去外面的网吧,你就偷着乐吧!”
确实,现在被网瘾困扰、被网恋伤害的青少年日渐增多,但也不能因噎废食。
做家长的应该分析孩子上网到底是做什么,网络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只有找到源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孩子才会适度利用网络而不耽误学业。像上面说的孩子,家长就应该跟孩子充分沟通,如果正如孩子所说,是非常想了解世界杯的情况,那么不妨就让孩子去上网。愿望满足了,他关了电脑以后,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否则,就算他勉强坐在那里翻着课本,他的脑海里依然翻腾的是世界杯如何如何,这恰恰适得其反,跟家长的愿望背道而驰了。
往往是这样,家长总是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可实际上家长所谓的“好”跟孩子的需求是有差距的。许多事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家长的无端剥夺,会在孩子的成长史上“留白”,这并不是好事,严重会导致孩子将来长大后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如果周围的同学都上网,唯独你家的孩子不上网,有时候表面看起来平安无事,其实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孩子会闭目塞听。如果你的孩子在家并不读报纸,也不看电视听广播,那么他的信息从那里来呢?他每天或者每个星期上上网,他就可以获取最新的动态信息,无疑可以弥补不看报纸和新闻的缺憾。
其次,他会在同学中因为孤陋寡闻而变成“孤家寡人”。同学们都上网,言语间谈论的都是网络上传的那些消息,而你的孩子却不知道,他会在同学中变得很另类,严重的还会被同学耻笑。而中学时代又是非常渴望同伴认同的年纪,长此以往,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转嫁到家长那里,就是对家长的怨恨、愤怒和逆反,就是你越不让他上网他就越要上,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网瘾的孩子跟家长关系都很糟糕的一个原因。而实际上,那些网瘾的孩子有许多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对网络有那么大的兴趣,他们只是为了引起关注甚至故意与家长对抗。
还有些孩子,被家长限制上网以后就转而用手机,或者出去到网吧去上网,引发了更多的问题。
在我家,我们从来没有限制过女儿上网。我只是采取了一点小措施,就是借口书房光线太暗把电脑从书房搬到了客厅。之所以这样,也是希望在家长眼皮子底下对女儿有一个警示,希望她不去浏览不必要的信息和没有限制地聊天。
我在网站做了好几年的编辑,每天都在网上工作;先生自己经营一家网站,每天也在网上工作。网络于我们,就是工作的平台,就是获取信息的工具而已。我们认为网络对于女儿也是工具,可以为她提供她需要的帮助。事实证明也确实是这样的。
女儿上网,一个目的就是搜集信息,用以帮助她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女儿是班里的宣传委员,经常要为班里出板报,因此她上网的时候总要搜一些好的文章或者图片,储备起来,以备到时候好用。她还把网络作为词典来用,有的时候看书,遇到不明白的事情,她就会立刻到电脑上去查。如果我们在电脑上忙碌,她会“勒令”我和她爸爸帮她查出来并打印。
目前,在北京的中学生中间非常流行看美剧,女儿就经常在网上下载美国的电影和电视剧,利用空闲时间观看。看美剧是一个练习英语听力和口语非常不错的办法,毕竟美剧里的对话都是日常对话,而且语速就是美国人平日说话的语速,比孩子们学校里下发的课本拍套听力磁带的发音要标准的多且语汇丰富。我感觉女儿的英语听力和口语不错,跟平日坚持看美剧有一定的关系。女儿下载下来的美剧可不会“独吞”,她会拿回住校同学的MP4拷贝给他们,让他们在学校里也能看上。
其实,网络上还有许多宝藏可以挖掘,前提是孩子得深入这个矿井才有机会。
女儿上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和朋友们交流。女儿高一高二的时候,甚至到了高三的第一学期,几乎每天都要打开人人网看一看,看看同学们的留言回回同学们的留言。人人网在中学生中是非常欢迎的一个真实的社交网络。女儿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人人网上注册了信息,有几个出国的同学也会时不时上来跟大家交流一下在国外的学习情况和其他见闻。女儿上网的时候,经常把我叫到跟前,让我看她的那些同学分享的东西。内容非常广泛也非常精彩,有对很严肃的当下时事的点评,有对娱乐明星的嬉笑怒骂,还有一些放松搞笑的视频、图片等等,应有尽有。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虚拟社会。我发现这一代孩子的一个好处就是毫不矫情,有什么都尽情跟朋友分享。女儿也是,要是自己发现一个什么好东西,必须第一时间上传,让所有的好朋友都知道。我经常能听到她打开人人网的时候哇哇大叫或者哈哈大笑。因此,我觉得让孩子适当的到网上跟同龄人交流交流,保持友谊的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
孩子们上网,还有一个积极的作用,就是宣泄情绪。有一次,女儿在厨房洗碗,她的人人网没有关闭。我就顺便浏览了几个她过去同学的网页,我看到一个小时候跟她一起长大的小男孩在他的空间里写着:“去他妈的考试,去他妈的学习,去他妈的恋爱,去他妈的……”长长的一串都是骂人的话。
我就去跟女儿交流,我说:“***现在怎么变成了那样,满口脏话。”
女儿跟我说:“他平时文质彬彬着呢,在网上说那些话只是发泄一下而已,发泄完了就又正常了。”
我就说:“怎么这样发泄啊。”
女儿说:“要不怎么发泄?有的时候我们实在是烦,跟家长说吧,家长不高兴。跟老师说吧,不可能。跟同学说吧,谁理谁啊?尤其是那些男生。只有在网上发狠了!”
随后她又说:“老妈你多心了,这一点都不算啥,这恰恰就是网络的好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自己还解了气!”
想想也是,孩子们的压力很大,在网上尽情的发泄一下,确实不无好处。曾经在一次家庭教育课上听过一句话:“眼下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如果不是有了博客,还不知道有多少中学生得抑郁症呢。”女儿说的话印证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因此,我觉得已经有条件上网的家庭,真的没有必要掐断,只要引导正确,孩子在闲暇时间上上网,好处还是很多的。
那些网瘾的孩子之所以不顾家长的劝阻,不考虑自己的前程,把大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虚拟的游戏或者聊天上,那是有客观原因的。
一次我跟一个做开发网络游戏的朋友谈起这个话题,他的话不无道理,他说:“所有的娱乐项目都是有成瘾机制的,要不做娱乐项目的人怎么赚钱?”细聊,他说网络游戏之所以那么吸引孩子,是因为在那个“世界”里,孩子们可以得到欣赏,得到奖励和肯定。在“游戏世界”里,孩子做错了事情没有指责,程序会告诉他没有关系,可以重新来一次,孩子们收到的信息是接纳和鼓励。而成功以后,程序会给他奖励并给他升级,随着奖励的增加和级别的升高,孩子从中享受到了无限的自豪感和力量感。在“游戏世界”里,青春期孩子的那种被接纳、被认同、被肯定的内心渴望一再被满足,他的自我价值感不断提升。一回到现实中,孩子一犯错误,就被我们的家长百般指责,不是说他笨就是说他懒,有的甚至遭到打骂。孩子好不容易取得一点成绩,却被家长认为是应该的,没有鼓励,而是忽视。时间一长,孩子就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无足轻重。因为内心的渴望在家里长期得不到满足,孩子的郁闷无处散解,无奈之下才去别的地方去寻找。
引导孩子从网瘾的困扰中走出来,需要改变的恐怕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家长。家长如果能改变一下教养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家里尽量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我想孩子慢慢会改变的。只是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相信孩子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