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女儿的自主招生考试
(2011-03-10 15:40:22)
标签:
自主招生考试高考北大人大香港大学加分校长推荐计划杂谈 |
分类: 女儿高三 |
女儿报名参加了2011年“华约联盟”和“北约联盟”的自主招生,不过在笔试环节就“全线溃退”了。
女儿对北大情有独钟。小的时候,她上的是北大幼儿园,那时候每天从幼儿园把她接出来,我们都会带她在北大玩一会。离开幼儿园后,我们还会经常带她去北大校园里玩耍、看演出等,高三后,她周末都是去北大的教室上自习。她说如果能考上北大,哪怕是最次的专业她也会好好学习的。
2010年11月,一年一度的高校自主又拉开了序幕。关于报不报这个考试,我们和女儿一起做了分析。
女儿高二第二学期和高三第一学期的几次考试,排名都在他们年级的10-20名之间徘徊。这个名次,参照他们学校历年高考入学的情况,她如果报考北大则悬之又悬。然而,要是能有20-30分的加分的话,在后面的几个月她再努力一把也许就能考上,但是只能服从调剂。最后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参加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就当这是一次捡分的行动,捡到了自然好,捡不到也没有损失,因为这样的考试对高考没有任何影响。
每个高校自主招生的加分从5分到30分不等,竞争非常激烈,加分比例非常低。2010年,女儿的学校文理科加起来也只有4人获得了北大的加分。
然而明明知道加分的希望渺茫,大家都还是愿意试一下,毕竟“1分就是一操场人”,如果能通过笔试进入面试,就可以获得5分的加分,这虽然是最低档的加分,但对于挤在独木桥上的孩子们来说,还是非常给力的一件事情。
我们是非常“觊觎”北大的自主招生加分的。虽然女儿的成绩并不拔尖,但是考虑到她的综合素质相对来说强一些,所以也抱了一丝幻想,整理了女儿的资料,通过自我推荐的方式在北大招生网报了名。
女儿的成绩获得了人大在他们学校的推荐资格。于是,女儿的资料也被送到了人大招生办。
还好,初审两所学校都通过了。
说实在的,我们虽然递交了资料,但对加分并没有抱特别大的希望,更多的想法是让孩子多一次体验多一个经历。因此,对于自主招生考试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考前就没有特意地去复习准备。
2011年2月19日和2月20日,女儿奔波了两天,分别参加了“北约”和“华约”组织的自主招生笔试。考完后,女儿只说了句:“你们别问啊!”就再也无话。看女儿的状态,就知道考得不是很理想,于是我们也没有多问。
考完自主招生的那一周,女儿嚷着头疼。我就知道是累的,因为她连续考了四天的试,接着就去上学了。他们学校2月16日开学,开学就摸底考试,考了两天,紧接着就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这样的连轴转,确实搞得孩子疲惫不堪。
有人说高三的孩子就跟连轴转的机器一样,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说法。上高三以后,女儿就是复习考试、考试复习,也没有学什么新东西。她能那么认真的坚持下来,我真的打心眼里佩服她。
两个星期后,自主招生的分数出来了,两所学校都通知我们未能获得复试资格。后来得知,女儿只以两分之差与北大的面试失之交臂。
还好,因为之前我们的心态调整得比较好,没有太把自主招生当回事,所以女儿的情绪几乎没有受到影响,自主一结束就投入到正常的高考复习当中了。
就在北大和人大自主招生的分数下来之前,香港大学校长推荐计划的考试结果出来了,女儿获得了香港大学英语专业和社会科学专业分别20分和15分的加分。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激励。如果说北大和人大的考试稍微对她有些打击的话,那么港大的加分则为她重新找回了自信。
其实在报名北大和人大的自主招生考试之前,我们就得到“前辈们”的提醒,说自主招生是高校的“掐尖”行为,如果你有把握裸分进入该校,自主也可能加分,如果你裸分没有把握考进去,那么自主也难加分。跟我们住在一个楼里的两个孩子,一个是09年高考生一个是10年的高考生,他们所在的中学都是北京市重点,而且学习成绩都非常好,这俩孩子分别参加了09年和10年的北大和清华的自主招生,结果都没有获得加分。我们依然存着侥幸心理报了名,结果正如大家所说,自主加分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而且据孩子们的描述,并不像高校宣传的那样,真正注重综合素质的考察,而是另外一次考试。也难怪大家把自主招生考试叫做“小高考”了。
女儿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给我的体验:自主招生就是一小块“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如果真要报考的话,一定要注重实际情况,报考孩子实力相当的高校,目的就是为了能稳稳当当的进入该校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有就是别把自主招生的考试太当回事,顺其自然去考,无论结果如何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高考的准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