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分科 选择的原则很重要
(2011-02-17 13:01: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家庭教育 |
高一的第二学期,女儿迎来了她人生的一个重要抉择,就是学习文科还是理科的选择。在目前,对一个中国孩子来说,文理分科是人生道路上非常关键的一步棋,因为这一选择将决定她将来进入大学学习什么样的专业,往远了说这一选择将决定她将来走一条什么样的事业之路,怎么说都应该谨慎一些。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决定只帮女儿分析情况,真正的决定权交给她。
其实女儿一上高中,我就开始关注文理分科的问题。关于孩子学文还是学理,什么样的说法都有,有的说理科将来的就业渠道多,路子比较宽,有的说到了社会上还是文科的用处多,真的莫衷一是。我和她爸爸也私下讨论这个问题和各种观点,我俩一个学的文科一个是理工科出身,从我们多年所走过的路和所从事的职业来看,学文和学理各有千秋,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而且只要你有能力,在社会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都很容易。因此,对于女儿学文或者学理我们俩首先看得非常坦然,没有太多的偏向,最后我们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女儿决定学什么我们都支持。
高一第二学期即将结束的一天,学校让孩子们填写文理科选择的表格,表格后附了家长回执单。女儿拿回这个表格的同时,还拿回来一份某教育心理研究院对她进行测试后给出的学业规划评估报告。
其实女儿的心底是已经定了学习文科的,因为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能力,她在文科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理科。她之所以参与了学业规划评估,一是同学们都去测,她觉得新奇,也要跟风;二来她也是想证实一下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判断。
她让我和她爸爸看了那个心理机构的测试结果,其中测试分析结果的“文理风向台”图示显示,她的文理比例为77:23,文科远远高于理科。而且在图示的旁边有几行文字:“你的学科兴趣中文科类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在高中学习阶段,在发展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的同时,可以更多的关注自己比较不擅长的学科,培养自己的兴趣。你可能听到‘学文科的学生择业面比较窄’的说法,实际上随着学科的调整和发展,文科毕业生择业面已经越来越宽了,学习文科同样大有作为!”
这一段文字分明就是暗示女儿,她是学习文科的材料。也正是这一段文字,坚定了女儿学习文科的决心。她毫不犹豫地在表格上填上了文科选项,我和她爸爸也毫不犹豫地在回执上签上了我们的大名。
对于文理科的选择,我认为大体上应该遵从几个原则:
学习的兴趣。女儿从小对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的兴趣就特别浓厚,而且因为热爱,她学起来非常轻松。从小到大,她在功课的学习上,花在英语语文上的时间相对来说少得多,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分科以后,因为学习的科目大多是她感兴趣的,所以她的成绩才能一直保持优秀,而且呈不断上升的态势。所以说,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学科,在学习中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走自己擅长的路。女儿之前对于学习文科还是理科也举棋不定,因为她的几个好朋友都决定学理,要是她学文科的话就会跟好朋友分开,心里很是难过。后来我和她爸爸就帮她分析了以后她想要且擅长从事的职业,她第一选择的是传媒、第二选择的是国际关系、第三是语言,而这些专业的大学都从文科生里录取。爸爸也为她列出了一些理工科专业毕业的人员从事的职业,她则频频摇头。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分析,她最终觉得自己还是学习文科比较合适。
参考历次的学习成绩。从女儿的学习成绩来看,她的文科成绩一直占优势,尤其是分科前的那次期中考试,如果只计文科成绩的话,她能进年级前50,而综合排名,她只在年级的140多名。可以说,也是这次考试也让女儿学习文科的决心定了下来。毕竟孩子们高中毕业面临的是高考,而高考考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成绩,所以在尊重兴趣的同时,还是要注意哪一科最利于在高考中取胜。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家长只需提供参考意见。高中孩子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家长应该让孩子对自己负责,通过思考做出选择。而且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内心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肯定和尊重,父母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妄加干涉。对于孩子来说,既然是自己的选择,他就会认真对待,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去努力。如果决定是父母做的或者父母逼迫孩子做的,孩子会有推卸责任的心理,觉得自己做不好也不是自己的问题,结果也许会变成:孩子没有努力,家长还落了一身的不是。
我们许多做家长的,最怕的就是孩子的选择出现差错,动不动就以“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来教训孩子,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可是仔细想想,孩子的人生路很长,家长能在孩子面前的时间却很短,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会离开父母,离开父母的日子都要他们自己去面对,那时他会面临更多艰难的选择,因此,家长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我认为,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学文或者学理,就是一次面对人生挑战的演练。
至于说到那些心理机构的学业规划评估,每年到分科或者报志愿的时候,他们都会到各个高中去做宣传。这东西真的是鸡肋,我感觉对那些目标很明确或者文理差距特别大的孩子用处不是太大,他们的测试虽然客观,依据的毕竟还是孩子们自己填写的数据。但是对于文理科的学习成绩差距不明显的孩子,或者孩子和父母都没有明确目标的,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不妨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