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州印象

(2010-02-21 19:56:07)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想随记
 

        上一次去郑州是20年前,因为只有两个小时逗留换车的时间,没有深刻印象。只记得上到“二七”纪念塔的某一层,看到一个电脑算命的,觉得新奇,就花了两元钱让电脑给算了一命,打印出来的那张纸保存了多年,直到后来自己也可以在电脑上帮人算命了,才扔掉:);还记得郑州的火车站非常乱,几乎没有候车室,等火车的人只好席地坐在外面的广场上……

 

       本次到郑州总算有了个初步印象。

 

       第一印象,坐车难。 

       下火车已经天黑了,想着郑州总比北京小多了,打车应该很快就能到下榻的宾馆的吧。没想到一出车站就看到排着长队等出租的人的队伍,却不见出租车,等半天才来一辆。算了算等着的人和出租出现频率,估计要等个把钟头也不见得坐上出租车。相比北京站和西客站川流不息的出租车流,形成了鲜明对比。再看看路的那头,公交车一辆接一辆的过往,数量似乎并不比出租车少。心下一想,与其无期限的等,不如乘公交前往吧。本来是有直达车的,可是到了公交站,眼看着一辆辆车来了又去了楞是上不了车。前些年在北京练就的挤车功夫在郑州压根就不管用,任凭你用尽了力气还是上不去。后来要不是接站的同志告知引领可以倒一趟车,并且在他的力推之下,我真的上不了郑州的公交车了。后来问道当地的朋友问什麽出租车那么少,原来郑州的车都燃天然气,而今年天然气比较紧缺,导致出租车加气困难,因而街上的出租车减少。

 

       第二印象,人多。 

       河南是人口大省,这从生下来似乎就知道。小的时候,村里人雇来烧砖的或者打窑的,大多是河南人。问及父母,总是告知,河南人多地少,家里粮食不够吃,只好出来给人干活,可以吃别人家的饭挣别人的钱。朦朦胧胧中长大到上了中学,才从地理课本上读到了河南人口多的理论。郑州是河南的省会,自然人更多了。而且还知道了郑州是交通枢纽,郑州的人不仅只有河南人,应该还有许多路过的外地人。理论归理论,并没有亲见。这次终于见证了。前段所说的挤车现象可见一斑,车行之处到处可以看到拎着大包小包的人或匆匆行走,或挤在公交站。

 

       第三印象,能喝。 

       这里的能喝指的是能喝酒。饭店里吃饭,每每能看到推杯换盏之人;酒店里入住,往往听到贪杯之后连篇的醉话。当地朋友美其名曰“中原酒文化。”什么鱼头酒、鱼尾酒、鱼腹酒、鱼背酒,这都是劝酒的由头。总之,客人到了郑州,主人总有办法让你把酒喝到肚里,让你一醉方休。还有“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要培养,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才放心,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干部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干部没人要”等等的歌谣,哈哈……

 

       第四印象,面香。 

       作为面食之乡山西走出的人,向来到哪里吃饭都不问面的,总觉得出了山西就再也吃不到更好吃的面食了。不曾想这样的观念在郑州被打破了。郑州糊涂面类似家乡的杏仁饭,却比杏仁饭更加稀糊更加暖胃,吃后更加回味无穷。郑州老洛阳卤面类似家乡的焖面,却不局限于只用豆角来做,面条也做得更加细条,吃起来也是别有风味。还有未来得及吃的别的面,想必也应该让人流连……

 

       第五印象,热情。 

       这一点在力劝客人喝酒这一点上已经看出来了。饭店里饭菜的量大也可以体现出来。一日中午,一个人出去到一个小饭馆吃饭,为了营养全面便点了一个菜外加一碗面,结果端上来的量要在北京足够我们一家子吃一顿了。还有一次几个人吃饭,都要了小碗的糊涂面,后来服务员上的碗把我们每个人都吓了一跳,随之哈哈大笑,那明明是海碗,还说是小碗。问及大碗多大,服务小姑娘的收拾更是夸张。在如今吃饭已经不成问题的时代,不应该把这种大量饭菜看做河南人民的饭量大,那自然是郑州人民的热情使然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被教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