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要去幼儿园给父母讲课,因为太忙,委托我写讲稿给她。就这些年的积累以及教育孩子的体验,给她写了篇不成熟的稿子,现把其中认为有用的东西,摘录到这里。
1.多跟孩子亲密接触
3-6岁的幼儿虽然已经长成了小大人,但是他们依然是脆弱的小不点,非常需要大人的关爱。父母经常跟孩子进行肌肤接触,比如在孩子做对了事情的时候摸摸孩子的头,亲亲他的小脸蛋,孩子会受到鼓舞,下次就能做得更好。
另外孩子需要安全感。如果在孩子受到惊吓的时候,父母能抱着孩子跟他解释事情的严重性等等,孩子就会感受到在父母的关照下,自己很安全。
2.身教胜于言传
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孩子,而且希望长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那么做父母的做得如何呢?
3-6岁的幼儿的模仿力非常强,可以说,她的一言一行都是从大人的那里学来的。大家都看过那个《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吧,小男孩看见妈妈给奶奶端洗脚水泡脚,他自己也给妈妈端洗脚水。那个妈妈并没有告诉孩子你一定要给妈妈端洗脚水,但是孩子却这么做了。那是儿子看到妈妈那么做了。
有许多例子都表明,家长是说粗话的人,孩子也会说粗话,家长是彬彬有礼的君子,那么孩子也很讲礼貌。
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也请你做个什么样的人。
3.有问必答
3-6岁的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希望了解这个世界上存在和发生的一切事物,因此,这个时期的孩子问题特别多。可以说一个孩子就是“十万个为什么”。这个时候,家长要有问必答,切忌大家孩子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也许孩子会问到你不懂或者无法回答的问题,这个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妈妈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查查字典,或者咱们等爸爸回来问问爸爸好吗?”千万不要说:“一边去,哪里那么多问题?”“小孩子,被问那么多。”
孩子就是在不断的探究中,不断的学习中逐渐长大。挫伤孩子问问题的积极性的做法,只能导致孩子将来长大了对学习没有兴趣。那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4.让孩子自己做事
可以说,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勤恳的。做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孩子到一岁左右的时候,就要自己吃饭,而有的家长怕孩子吃不好弄脏了衣服撒得到处都是,就是不让孩子自己去吃,坚持喂孩子吃饭。往往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妈妈把勺子拿走了,孩子哭着要拿回来,妈妈就把碗放得离孩子很远,孩子还是哭着要够那枝碗。可见孩子是多么渴望自立,多么渴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啊!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妈妈坚持自己的方式,对于弱小的孩子来说,自然是妈妈能赢。但是,这样的结果就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失去了动手的能力,最终的结果也让孩子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现在许多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懒,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帮父母做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结果正是他们一手造成的,而且是以爱的名义。
对于大点的孩子,全家出游的时候,就让他自己背个小包,把他用的东西装进去。吃糖的时候让他自己剥糖纸等等。
让孩子自己做事,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和动手的能力。而且孩子在自己做事的过程中,可以刺激大脑快速反应,对事物形成自己分析的能力,推动孩子思维的发展。
5.多跟孩子交流
家长也要跟孩子多交流,问问孩子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在孩子发表自己看法的过程中,父母要多肯定,表扬他观察得仔细,说得好,然后再把你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孩子分享你对事物的态度。创造平等的交流环境,父母切忌高高在上,一味否定孩子。评价孩子的时候,多使用肯定的褒义词,比如“你真聪明”“你真能干”“你观察得好仔细”等等,千万要谨慎使用“笨”字。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评价就是给他贴的标签,你贴的好标签,那么他就是好孩子,你要是贴的是笨,那么连他自己都会认为自己是笨孩子。
6.培养交际能力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孩子的社会化,也就是说,孩子最终都要走向社会,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幼儿时期,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初级阶段,家长要积极的引导并且身体力行,让孩子学会跟人交往的能力。
首先,家长见到人要主动打招呼的习惯,并且要教导孩子跟人打招呼。比如见到邻居妈妈要主动先问好,然后告诉孩子说:“**好!”
其次,要带孩子到人多的环境里去锻炼。到亲自朋友家串门,家长要正式把孩子介绍个见面的每个人,也把别人介绍给孩子。让孩子在观察大人为人处事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跟同龄小朋友做朋友。在幼儿园里或者社区里,给孩子找固定的玩伴,让孩子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玩耍。在跟同伴一起玩耍的过程中,要教给孩子跟好朋友分享自己的东西,比如小食品或者玩具,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
7.玩中学
蒙台梭利说过:游戏就是孩子的工作。
幼儿的知识是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获得的。他们的学习过程是积极的通过实践进行的,而非通过消极的记忆习得。比如孩子在多次帮妈妈剥豌豆皮的时候懂得了豌豆只有剥了皮才可以吃。许多事情都是通过反复的接触,慢慢在他的脑海里内化为他自己的知识的。因此在幼儿时期,最好的学习就是让孩子多玩,玩的越多,接触的东西越多,他积累的机会就越多,那么内化的知识也就越丰富。
家长要跟孩子一起玩玩具,边玩边边玩具里包含的一些知识讲给孩子听,玩多了,孩子就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
还有就是一定要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在玩的过程中让孩子认识自然。比如,我们从小就指着画书中的羊告诉孩子羊的叫声“咩”,可是实际上羊的叫声压根就不是那回事,等孩子长大了听到羊的叫声也不知道那是羊的叫声。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就可以认识到真实的植物动物,但是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指认。我邻居家的小姑娘都14了,还把地上长的蒲公英和“蒲公英”三个字统一不起来。原因就是父母小时候给她看的画书上的蒲公英是白色会飞的种子,从来都没有告诉过孩子,每年春天路边长的那些开小黄花的植物就叫蒲公英,直到有一天她跟同学一起玩,同学告诉她她才知道了。
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经常觉得无法给孩子讲性知识。其实,我们要是让孩子多观察小动物,不用讲孩子也明白了。北京的一个小女孩,她的妈妈就经常带她到大自然中去玩,因此她们在爬山的时候,就碰到了三只蚂蚱,两只公的一只母的,两只公的经过激烈的战斗后,其中的一只把另一只打败了。然后那胜者就跟那只母的交配了。这位妈妈和她的女儿就蹲在半山腰,看完了三只蚂蚱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边观察,妈妈一边跟女儿讲解昆虫的知识。女儿不仅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有了理性的认识。并且那位妈妈很自然的把动物之间的繁殖生育的知识讲到了人的生育过程。女儿在不知不觉中就明白了许多。
8.营造学习的氛围
3-6岁的幼儿是个承上启下的年龄,他们即将告别自由自在的幼儿园,也要走进小学,步入正规的学习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就要注意给孩子打好将来学习的基础。相信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好好学习,做个好学生。幼儿阶段,强迫孩子去算算术,或者让她背古诗认字都不是好的办法,因为幼儿阶段的孩子的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你就算让他认了许多字背了许多古诗,但是由于他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过一段时间也会都忘掉的。
但是从小给孩子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却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我们希望将来孩子的语言能力比较强,我们就从三岁开始让她听故事,没有必要强迫她必须听,就在她玩别的玩具的时候,把录音带放着,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把故事听会了。许多给孩子听故事磁带的家长发现,过一段时间,孩子居然把磁带里的故事从头到尾能复述下来。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将来孩子上了小学就可以让他以这样的方式继续听英语磁带了。
还有,就是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我们都希望孩子将来喜欢读书,那么就把家里搞得“书香”一点,在孩子能够得到的地方都放上你希望他看的书籍,或者你自己喜欢看的书籍。沙发上、饭桌上、床头等等地方,你歇下来的时候或者睡前就拿起书来看。你不必要要求孩子去看书,但是因为小孩子模仿能力强,他看到你在看书,他自己也会去翻书的。小点的孩子你就给他图画书,大点的孩子你就给他放图文并茂的书。如果孩子在翻书的时候,要求比给他讲故事,你的目的就达到了。这样的习惯养成了,到了他上小学的时候,你依然把你希望他看的报刊书籍放在他方便看到的地方,不用你提醒,他也会去看书的。